朱由崧试着在山下列阵让人叫骂,山上果然不予理睬,免战高悬,一连几天皆是如此。
这时宋献策来见朱由崧:“陛下,李定国的人马离凤凰山已经不远了,以微臣之见,李定国会袭击我们的侧后,或者掐断我们的归路,陛下须得提前拿个注意。”
朱由崧知道,大西集团最厉害的人物除了张献忠之外,是他的四个干儿子,这四王之中最厉害的就是孙可望和李定国,这二人无论是个人勇武还是统兵作战,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在李定国来了,朱由崧一点也不敢大意。
对于李定国这路人马朱由崧早就高度关注了,一年前他率十万大军出川东征大明,势如破竹,连克宜昌、荆州、武昌等重镇,一直打到九江,震动朝野。朱由崧先后派兵部尚书刘肇基督师几省兵马和兵部侍郎堵胤锡共两路人马阻击李定国,手下大将有马保和祖克勇,以及善守的江阴三公,明军先后投入的兵力超过三十万。后来双方鏖战于九江,总算把李定国挡在了九江。明军如此雄厚的实力,数月以来,双方胜负参半,就凭这些就足以说明李定国的厉害名不虚传。
朱由崧分析之后立即派人骑快马传旨,让九江的刘肇基和堵胤锡进快突破李定国留下断后防线,也向凤凰山进兵勤王,以牵制李定国的人马,但明军要突破李定国留下的断后防线,将李定国这一年多来的战争成果全部拿下,从九江开到凤凰山,这无疑太需要时间了,远水不解近渴。
眼下他得派一支人马阻击李定国,以免腹背受敌或者归路被掐断,那样就很背动了。
让谁去呢?谁能对付得了李定国呢?朱由崧与宋献策把手下的大将挨个过滤。
正这时,大太监李国辅进来了,奏道小将张环求见。朱由崧知道不可避免的麻烦终于来了,但还是对李国辅道:“宣。”
宋献策皱了皱眉施礼道:“陛下大事不妙啊,陛下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次张献忠来者不善。屯集重兵在凤凰山,却坚壁清野,微臣要是没测错的话他们打的这是持久战,以守为攻。而我们必须速战速决,时间拖长了对我军极其不利,如果他们固守不战,破凤凰山就是天大的难题,张献忠太狡猾了。”
“先生高见。”朱由崧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朱由崧明白宋献策的担忧,四川乃天府之国,大西军实力雄厚,别看草甸湖和夔州连战连败,伤亡惨重,但是大西元气未伤,仍然是兵强马壮,这是在他们家里打仗,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几乎占全了,粮草给养都不成问题。
而大明则不同,目前战线拉得过长,从凤凰山到北京超过三千里之遥,粮草给养补给时间长了肯定困难,别说现在国库亏空,中原天灾人祸不断,加上这些年连年征战,现在还是三线作战,粮草军饷早已经告急,他这路人马军需要粮饷近来主要靠打胜仗所得的战利品补给,但短时间倘可,时间长了肯定是个问题。
朱由崧粗略估计了一下,十几万大军人吃马喂一天的消耗就是个天文数字,现在的粮草军饷还能撑一个半月,一个半月之后,粮草就会告急,别说京师(指北京)方面筹粮困难,就是有现成的粮草往这里运,山水遥遥,道路坎坷,运粮一次往返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样算来两个月后粮草就是接济不上了,到那时就算他有天大的本事,人不吃饭马不喂草料哪来的战力,必然不战自乱。
但是你急他张献忠不急,张献忠肯定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之所以坚壁清野,肯定是没打算跟自己交战,你想速战速决,他张献忠肯定不会出战,死守凤凰山,明军就过不去,就这样耗着,朕跟他们耗得起吗?
想到这里,朱由崧也觉得这是个很严峻的问题。如果正面强攻凤凰山,先不说损失有多大,短时间内肯定攻不下来,虽然有炮火优势,但攻山跟攻城可不同,城墙炸塌城门炸开就大功告成,但攻山只靠这些红衣大炮的优势不好使,毕竟这些大炮威力有限。
大西军居高临下,占有地利优势,人家的兵力也占优势,这种情况下正面强攻肯定行不通。
朱由崧又想到了个办法,那就是让白杆兵攀岩上去,或者让水师攻打凤凰湾,能打开一个缺口里应外合可破凤凰山。
宋献策也决得可行,君臣带着一支侍卫围着凤凰转了一圈然后泄气了,凤凰山一面环水,三面皆是山,而且这三面山大西军明显做了手脚,除了环水的北面外,其余的三面皆是悬崖绝壁,立陡如墙,高达数丈,想靠攀岩上去根本不可能,除非白杆兵个个长有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