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崧心中更是升腾起一股热血,他真想过去拼杀一场,以活动活动筋骨,要不是顾及自己帝王的身份和指挥全局的职责,他真的就跃马杀过去了。
艾能奇将8万大军压过去之后,他带着一支亲兵,提马上了一处小高坡,认为着明军必败无疑,没想到此时明军也增兵了,双方混战起来。
他耐着性子在这里观阵,很明显明军已经占了上风,大西军伤亡惨重,到处都是明军将士斩杀大西军的场面,大西军将不甘示弱,誓死力战,但是根本抵挡不住。
他的8万大军压上去之后,仍然改变不了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现在艾能奇觉得李自成说的不对了,什么明军只靠那五六千人马的王牌子之师,李自成言外之意其余的明军都是乌合之众。
以前艾能奇也同意这种说法,跟明军交战这么多年了,他眼中的明军大部分都是乌合之众。
可是眼前又冲上来的这一批明军排一山倒海一般,个个悍不畏死,哪像乌合之众?这样混战下去,大西军败局已定。
要想彻底扭转战局,父皇须得将所有的人马全部压上来,才有可能。
可是自己已经在父皇面前大话说出去了,要4万人马,现在父皇给了自己8万,当然没法再去要求增兵了,但如果这一仗失败了,有何面目回去见自己的父皇?那今后李自成岂不更是把自己看扁了?
不行,必须得想方设法扭转战局!
艾能奇一边观战,一边思考着这些事情。
突然他发现侧对面大约有二里地远的样子有一小丘坡,丘坡上面有几百兵将,都是拿着燧发枪,一顶黄罗伞,伞下立着一员武将,头戴八宝闹龙冠,一身银甲,外罩黄战袍,战袍上面绣着五爪飞龙,就这派头的,不是大明帝王朱由崧又是谁?
擒贼擒王,绝不能甘心失败,不如带一支人马冲杀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凭自己的勇武如果能将朱由崧抓住或者阵斩,这场战斗就结束了,回去也有法向父皇交代了。
想到这里,艾能奇眼睛一亮,立即纠集了两千多人马,艾能奇一马当先向朱由崧这边杀来。
李自成一看定北王要亲自出马非常高兴,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双方收兵罢战,双方打得越惨烈越好,这叫坐山观虎斗,彼此消耗,而他李自成坐收渔人之利,谋深虑远的李自成,现在已经开始打算他的复国大计了。
见张献忠同意艾能奇出战,李自成觉得应该再加把火,于是不失时机道:“定北王的威名,自成早有耳闻,但是朱由崧的这两支人马身经百战,更何况身后至少还有十万兵马,此时当然不会当看客,千万不能轻敌呀,骄兵必败,应该多派重兵。”
张献忠点头,觉得李自成言之有理。
艾能奇起火爆的脾气,李自成后来者居上,弄了个一字并肩王,爬到了他的头上,艾能奇心里当然不舒服。
听李自成又说这话,艾能奇不由得怒火中烧,你李鸿基分明是没安好心,敢小瞧于我,等打完这一仗再收拾你!
但表面上艾能奇若无其事,只是脸上冷冷一笑:“多谢并肩王提醒。”又对张献忠施礼道,“父皇,儿臣只需十个营,便可打赢这一仗,如若不胜甘当军令!”
“能奇,不可呈匹夫之勇,并肩王说的没错,朕命你带所部人马二十个营出击,只许胜,不许败,如能将朱由崧活擒或者阵斩,朕必然重重升赏。”
定北王现在总共掌控着20个营,共有8万兵马,这8万人马全是皇兵,没有一个里兵,也就是全都是正规军或者说是中央军,没有一支地方军。
要求出兵4万,现在张献忠一下答应他出兵8万,按说艾能奇应该感恩戴德,但是艾能奇现在骨子里面透着骄傲,年纪轻轻就混了个大西国的定北王,也不怪他会骄傲。
此时张献忠的好意被艾能奇理解为对他能力的不放心,说白了就是低看,这原因当然就出在李自成身上。
他现在压自己一头,在自己父皇面前说一不二了,他李自成算个什么东西?
因此艾能奇就更恨李自成了,但对张献忠还得恭恭敬敬的谢恩领旨。
“多谢父皇虑得周到,儿臣遵旨,请父皇放心,如果不胜儿臣愿意提头来见!”
说完之后,狠狠的剜了旁边的李自成一眼,转身点兵去了。
李自成装作没看到,心中早已乐开了花,暗道,你们就去打吧,打得越热闹越好,双方把兵力全都压上去才好呢,不管谁胜谁负,对我李自成只有好处,没有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