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自作聪明,在北方驱赶了蒙元,在南方消灭了南汉王陈友谅和苏州王张士诚等,将各地的武装割局势力全部消灭了。
这些武将飞鸟尽,良弓藏。现在能帮他打听一下,将来就有可能推翻他的天下,因此,朱元璋设计把跟他一块儿打天下的淮西二十四将几乎全都收拾了。
但他仍然对武将不放心,于是让文官压制武将,从此以后朝中的权势大臣全是文官,有的甚至挂武衔,真正的武将戍守边疆,但这些武将只是屯兵练兵养兵,真正打仗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兵权,调不动一兵一卒。
这便是大明朝独有特色的卫所制,战争起来的时候,皇上另行委派武官拿着圣旨令箭从卫所里调兵,打完仗以后再把这些部队归还原来的卫所。
这样做武将们的实力被大大削弱,对他的中央政权是没有威胁了。但是有利必有弊,最大的弊端便是文官压制武将也便于拉拢武将而变得骄横跋扈,结党营私,甚至跟朝廷分庭抗礼,这便是后来的党争。
党争是大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大的弊端是,卫所制下,军纪废弛,疏于训练。导致兵员素质严重下降,以至于到明朝后期,积重难返。大明的正规军打不赢山野流贼,更打不赢关外的鞑子。每每开战,只能凭大炮或者坚成被动防守,野战根本就是没有胜算。
朱由崧作为一个穿越人,当然知道明朝的这一弊端,要改变这些,必须从制度上进行根治,因此他就对这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朱由崧这样做的结果是,文官和武将平起平坐,为下一步练兵尚武做准备。
经过多日准备,一个皇权专断的大帝国呼之欲出了。
现在是八月下旬,朱由崧把登基大典定在了十月初一,给了高弘图和王铎一个多月的筹备时间,三十多天的时间看似漫长,但一国君王迁都之庆典,千头万绪,需要做工作太多了。
尤其是朱由崧从南京迁都北京,不是一般的迁都,这是一个后世穿越者三身一体的君王,光复大明之后的迁都,可以看做一次朝代的革故鼎新。
因此这次迁都是大动作。这三十多天朱由崧也没闲着,白天和金皇后,婵儿,马金花,贺宣娇,邢畹芳,歌舞升平,看看小柳是的琴棋书画和文武艺,晚上和几个美女滚滚床单。
除了这些宫中的生活之外,朱由崧当然得着手处理朝政,虽然现在他还没登基,但是百废待举。
一个月后的登基只是个形式,治国理政才是最重要的,新迁北京介时当然得有新气象新举措,而不是只是像其他帝王一样,只是都城改变了,政策顺延,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朝拜那么简单。
首先是旧都南京。南京那一套也就是崇祯的旧制该改革的必须改革,但是朱由崧仍然让南京作为陪都。
因为他知道现在虽然通过他一年多的努力,光复了大明,恢复了崇祯时代的大明版图,只是把鞑子赶出了中原,但是内忧外患的局面并没有彻底消除,而且又多出了两个国中之国。
那就是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不管历史上承认不承认,这两个政权真实存在,而且是势力占去了好几个省,他们两家的军队加在一起不下百万,能征惯战的战将数千员,这对根基不牢的大明朝是很大的威胁。
朱由崧想到过一鼓作气剿灭他们,但是连年的征战,民生凋碧,老百姓生活在火热水深之中,不说别的,就粮饷这一块就是个大问题。
国库如不敷出,各地天灾人祸不断,根本无力支撑战争的巨大开销。
这一年多来,朱由崧对军阀作战对鞑子作战,靠的主要是查抄朝中和军队中的大老虎所得,还有打胜仗所得的战利品,另外他又从内帑中拿出了一部分,这样即凑合才勉强让战争支撑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