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火了,也是当着陈圆圆的面儿被刘宗敏骂急了,更重要的是夺妻之恨的怒火,烧得他在城头再也呆不住了。
他别了爱妾陈圆圆,命令关门大开,带着四万清军在关城之外列阵。
看着吴三桂带着人马杀出关外,刘宗敏命令自己的队伍,向后撤出一箭之地。
就在关外的一片宽阔之处,大顺军和大清军,两军对垒,大顺军五万,清军四万,双方共投入了九万人马,剑拔弩张战事一触即发。
刘宗敏和吴三桂两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两匹战马像箭打的一样对冲过来。
刘宗敏轮刀就劈,吴三桂手使三亭大砍刀往外招架。
两个人一伸手就是急茬儿,两人都是刀,刘宗敏的日月双刀现在就剩下一个右手刀,虽是单刀但重二十多斤轮起来,也是几百斤的力气。
吴三桂说使的是三亭大砍刀,刀头,刀杆,刀攥都是三尺三寸,重量少说都有四五十斤,舞动起来呼呼刮风。
两个人都有力气,又都在壮年,论武艺也不差上下,而且今天都是玩命来了。
因此这两个人两口刀,马打盘旋杀了个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一时难分高下。
两边的几万人马一看,主将都玩命了,我们也别看着了,呐喊着都杀向对方,九万人马混战在一起。
这时城头上响起了激亢的琴声,那是绝世佳人陈圆圆在为他们抚琴助战。
从居庸关到山海关,七百余里的路程,刘宗敏的五万大军,仅四天时间便开到了。
五万人马,大部分都是步卒,连他的卫队算上只有两千骑兵,这支卫队,当然是新成立的卫队,原来的那只亲兵卫队,在数日之前的高碑店一战烟消云散了,或者战死,或者被朱由崧抓了俘虏,有一部分投降,现在成为明军的一员。
身为大顺政权的权将军汝侯,刘宗敏当然离不开亲兵卫队,朱由崧放了他,回到昌平府的当天,这支卫队就成立了。
一片石即今天的九门口,位于河北省临邑县北七十里处,这是河北省与辽宁省的分界处,是长城上的一处险关,有京东首关之称。
17世纪中期,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这里迎来了两次惊世大战,这两次惊世大战,有诸多共同之处,如均是由大清大顺和大明三个政权的军队参加,而且作战双方的高级指挥官也大致相同,如吴三桂和刘宗敏等,均因同一个绝世美女作为导火索。
所不同的是,第一次大战是众所周知,已经载入史册。第二次大战尚未载入史册,是因朱由崧穿越而起,并且朱由崧充当了幕后主要推手。第一次是鞑子入关建立政权的开始,这一次是鞑子出关大清政权在中原草草收尾的标志。
两次大战,既有诸多相同之处,又有很多不同,可称得上明末大战的姊妹篇。
刘宗敏率五万大军在关城之下开始叫阵。
狡猾的吴三桂刚开始没有出关迎战,虽然他恨不得将刘宗敏碎尸万段,但他还没有被仇恨冲昏头脑,杰出的军事才能令他慎重对待,也是刘宗敏的威名,令他丝毫不敢轻敌。
吴三桂是崇祯时期的武举人,出身将门,又跟随父亲无襄和舅舅祖大寿历练了多年的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熟读兵书战策,善于培兵布阵,当然也知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道理。
刘宗敏在城下叫嚣骂战,吴三桂首先是装聋作哑不予理睬。
交战双方首先示弱的一方显然是智者之举,首先它能消磨对方的士气,而且刘宗敏又是远道而来,吴三桂这一招又叫以逸待劳,然后瞅准对方的破绽,一举而击之。
而且吴三桂在关城之内,不只是听骂声,他派出细作看看刘宗敏的身后有没有靠山,在探明方圆二百里之内,除了刘宗敏这五万人马之外,再没有别的军队,吴三桂放心啦。
区区一个刘宗敏,他吴三桂当然没放在眼里,双方兵力相当,而且刘宗敏曾是他手下败将,去年也是在这个地方大败对手的,因此吴三桂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