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非坐北京不为明帝(三更)

这是朱由崧第一如此奢侈,离开南京一晃就是一年多,他觉得今日得好好挥霍一回,让疲惫的躯体放松放松。

马金花和贺宣娇两个巾帼美女作陪,琼浆玉宴,更有佳人相伴,朱由崧一下子喝了个酩酊大醉,二更时分,酒足饭饱的朱由崧左搂娇右抱美便上龙榻。

借着酒劲儿,朱由崧一夜御两女,高潮迭起。第二天破天荒地也没有闻鸡起舞,这一觉睡到日上三竿,这才是真正的自然醒,然后马金花和贺宣娇伺候着穿衣洗漱,吃喝拉撒。

然后接下来的几天,朱由崧天天都觉得新鲜不已,像搬了新家一样,带着两个美妃马金花和宣娇,提督东厂的大太监卢九德成了向导,八宝金殿,龙椅龙榻,东宫西宫,朱由崧各个宫殿挨个欣赏。

晚上让马金花和贺宣娇轮流侍寝,朱由崧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帝王生活。

“当皇上真爽!”

朱由崧心中不由得感叹,同时他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们进京登基之后都惰性十足,呆在这安乐窝里不愿出来了。为什么为了那个位置,父子反目成仇,兄弟骨肉相残,宁愿六亲不认也要坐上宝座。

根本原因在于,往那把椅子上一坐,大不相同了,山珍海味任吃,天下美女任享,众皆顶礼膜拜,天下唯我独尊,生杀予夺,为所欲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众之宾莫非王臣,这巅峰权力的快感,非亲身经历者绝对体会不到。

天底下还有比当皇上更舒爽的职业吗?

同时朱由崧觉得,在北京当帝王的感觉与在南京完全是两个概念,不说是那是半个王朝,偏安东南一隅,虽然南京是北京的小范本,但是朱由崧这一比较,南京的宫城太逊色了,与北京的紫禁城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难怪都想在此立都,大明在这坐了十六帝二百八十多年,李自成来这坐了一天,小顺治帝跑到这里呆了十一个月。

接下来该朕了,不坐北京,非为明帝!

ps:各位亲,今天勉强为大家弄了三更,兼职想提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班上的事,家里的事,还有想不到的事,事真多啊,请多多支持小草,感激不尽。

第434章非坐北京不为明帝(三更)

从崇祯皇帝朱由检,到大顺帝王李自成,再到大清顺治帝小福临,再到大明弘光帝朱由崧,北京还是那个北京,但是短短的两年之内历经四帝,现在京城的老百姓已经适应换皇帝了。

换皇帝时,他们只管恭恭顺顺的磕头,沿街跪迎即可。李自成进北京时是这样,鞑子的小福临来北京时也是这样。

现在朱由崧又来了,形式更是浩大,士农绅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老百姓全都行动起来了。

经过刘肇基这几天的准备工作,京城内早就安定下来,军队纪律严明,城内城外的居民好像没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各行各业,做买做卖,秩序井然。

现在一个个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脸上洋溢着喜悦之色。

那些豪绅商贾和士大夫阶层等京城见面的头脸人物,还弄来了鼓乐队,鸣鞭放炮,如过大节一般热闹。

京师居民的热情之所以如此高涨,一方面是刘肇基带人马先进成鼓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他们都为弘光大帝的名望所折服。

还有一方面,他们经过这两年的简单对比,还是觉得大明朝比较深入人心。

大明朝虽然腐败,但李自成的人马来了情况更糟。京城的秩序就好了那么几天,紧接着就是血雨腥风的拷粮助饷,以此为名目敲诈勒索,入户抢劫盗掠,时有发生。京师折腾的乌烟瘴气,人心惶惶。

鞑子来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连祖宗的肤发都保不住了。

相比之下,他们还是比较容易接受大明的,此时接受大明就等于接受朱由崧。

因此,朱由崧进北京,京城的居民迎接的势头最大,万人空巷,声势浩大。

穿越前朱由崧倒是到过北京,但眼前的北京城与记忆中的北京城完全不同。没有钢筋水泥的森林,也没有滚滚的车流,其文明程度绝对比不上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