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智取真定府(下)

朱由崧非常高兴,胜利在望,只要能拿下眼前的保定府,三路大军会师北京指日可待,历史上南明朝廷昙花一现,这次老子让他大清国也如一现之昙花!

这不等于老子打了一次江山吗?打江山竟然这么容易?老子穿越过来掐指一算才一年多,短短的十六个月四五百天的时间,就有如此的丰功伟绩,实在是不敢想啊,老子岂不是比历史伟人还伟人!

朱由崧越想越得瑟。

不过朱由崧冷静下来一分析,自己有点儿轻狂了。

就算能把鞑子赶出关外,光复了大明,大明朝仍是一个烂摊子,军队还大都是旧军队,至多重回到崇祯时代,就相当于自己代替崇祯来收拾这个烂摊子而已,自古以来都是打江山易,坐江山难。

流贼遍地,百废待兴,西有闯贼,西南有献贼,这都是大明朝的顽敌。

要不走崇祯的老路,自己必须得大刀阔斧革除弊政,砺练新军,然而这必然触犯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招来反对。

朝堂上下并非铁板一块,党争虽然暂时消除了,也没有军阀拥兵自重不听朝廷了,但南方是龙虎之地,有几个朱姓王室都在南方,什么鲁王,唐王,潞王,桂王,等等。

这些王室虽然短命,但历史上都不是省油灯,也都将监过国,当过帝王。

还不能忽视福建盘卧着一个郑芝龙,此人绝非池中物,这是个大海盗大军阀,拥有几万私人军队,据说光军舰就有上百首,实力雄厚,强可抵国,而且他跟倭国联系密切,连老婆都是倭国的,也就是郑大木的母亲,从这方面说,他还是倭国的上门女婿。

别看郑芝龙和郑大木,郑鸿逵是父子和兄弟,但历史上他们绝不是一路人。

郑芝龙,连崇祯帝都收拾不了只有招抚,别看他的儿子和兄弟对自己忠心耿耿,他能不能服服帖帖的称臣还在两说。

这么一想,朱由崧觉得自己这个帝王任重而道远。

真定府有六万守军,但跟多尔衮一样,在朱由崧面前连战皆败,早成了惊弓之鸟。

他们之所以还在这坚守,唯一的希望就是等沧洲、太原的援兵,至于多尔衮的妙计,把老百姓押上城头,给他们当炮灰,绝不是长久之计。

因为他们知道帝王之怒,非布衣之怒,往往是血流成河,伏尸千里,倘若朱由崧急眼了依然开炮,他们的六万人必然成为炮灰,不过多一些百姓给他们陪葬而已。

朱由崧在城下跳起两颗脑袋,这六万清军便知道救兵完全没有指望了,心里全已经凉了半截,此时多尔衮又中箭生死不明,明军大举攻城,他们已经是无心应对,这时城头上的老百姓也不再沉默了。

中国人从来都不乏反抗精神,缺乏的只是敢于带头的勇士,不在重压下爆发,就在重压下灭亡!

从秦时的陈胜吴广,到清末的太平天国,只要有人挑头,他们敢叫日月换新天。

不要说平头百姓,就是宫室中的弱女子,有人挑头,也敢于起义,大明的嘉靖皇帝不是差点死在这些宫女的手吗?

何况这些被鞑子们不当人看、像屠猪宰狗一样赶上城头的老百姓呢?有人这一挑头,他们立即就干了起来,在城头上跟鞑子们扭扯在一起。

对鞑子们来说,这真是雪上加霜,这等于帮了朱由崧的忙。很快,大批的明军杀上城头,个个如下山猛虎,勇不可挡,鞑子们被杀得四散奔逃。

跑得慢的,不是被明军将士乱刃分尸,就是被老百姓撕扯着,扔下城头。

一支明军冲下城头,打开城门,城外的明军如开闸之洪,汹涌而入。

索尼一看真定府守不住了,和郑亲王济尔哈郎率领残兵败将,保护着负伤的多尔衮,弃城而逃。

此时的多尔衮也知道自己中箭没死,只是被这一箭把左耳朵给穿飞了,左脸颊上还留下一道箭沟。

医官给他处理了伤口,止血包扎以后,多尔衮侥幸捡得一命,带着残兵败将离开真定府逃往保定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