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降臣上朝时仍穿明朝服饰,只是满、汉大臣各站一班。可是这个孙之獬为独得满清欢心,非要“标异而示亲”,上朝时他变得“焕然一新”,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当大臣们步入朝堂站班时,他很亲切地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满族大臣都自谓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属下的汉臣孙之獬与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孙之獬自讨没趣,悻悻然走回汉班,汉臣恨他过于逢迎求宠,一个紧挨一个毫不松动,不让他入班。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
这个孙之獬恼羞成怒,上疏对满清提出应下令让汉人剃发留辫,多尔衮竟然采纳了,现在北直隶一带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多少百姓无辜丧命,血雨腥风啊。这是个出卖祖宗的败类,帮着鞑子害死了我们多少同胞啊!”
李全刚读到这里,老百姓都听明白了,有一个振臂高呼:“打倒狗汉奸,杀了这个狗贼!”
“对,打死这个祸国殃民的败类!”一人带头,群情振奋,这就不光是骂了,也开始动手了,老百姓最是疾恶如仇的,有往孙之獬脸上吐吐沫的,有的往他脑袋上扔大粪的,不一会儿孙之獬没人样子了。
李全叫停了众百姓之后,用清水把孙之獬冲洗干净,拉着他继续游行,老百姓跟着叫嚷,每到人多的地方李全便命令停下,宣读罪行,让老百姓出气。
第二天也是这个程序,但孙之獬遭的罪比第一天更甚,第三天情况更糟,而且这三天饭也不让他吃,水不让他喝,现在这孙之獬便明白了,这哪是让他游街之后要放了他呀,这是往死里整他呀,因此第三天游行时,孙之獬破口大骂,本来他当官当习惯也看不起百姓,因此他先骂老百姓,接着骂李全这些兵将,又骂朱由崧出尔反尔,阴险毒辣。
这下一李全可恼了,敢骂当今天皇上这还了得?本来打算当街将孙之獬凌迟处死,但一看老百姓越聚越多,人山人海,个个咬牙切齿,现在都知道这个孙之獬是怎么回事了。
李全便记起了朱由崧的旨意,赶紧把兵将撤到一边,扔下孙之獬不管了。
老百姓恨透了这样的汉奸,冲过去连撕带咬,孙之獬直学狗叫,满脸是血,头发和耳朵都没扯没了,有人拿来针线把嘴给他缝上,还有人更绝,弄来猪毛和狗毛扒光衣服往上身上硬种,最后孙之獬断气的时候简直没人样子了。
带着兵将躲在旁边看热闹的李全等人看得过瘾,一边看一称赞陛下的手段,孙之獬罪有应得,当汉奸害人,出卖祖宗这就是下场!
现在的洛阳已经没有往日的繁荣,这座千年古城经历了太多的风雨,见证了太多了盛衰,远的不说,短短的几年几易主人,先是大明的军队控制,后是李自成的人马占领,接下来又受鞑子侵扰,现在又复归大明了,老百姓躲避战乱,城中人口锐减。
不过这次鞑子们倒没怎么蹂躏这座古城,因为他们没有这个时间,朱由崧也没有大规模攻城,因此这次没有经受战火的洗礼,朱由崧进城之后,城中秩序井然。
然而城中的老百姓,经过几易主人,几经对比,他们的大明情结还是很浓的,尽管以前老福王和小福王在这里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几十年,但相比那些流贼和鞑子在这里犯下的罪行,福王小福王倒成了好人,而且现在的明军进城之后秋毫无犯,因此老百姓纷纷上街跪迎朱由崧。
民心尚存,大明未倒。朱由崧很高兴,放马缓行,频频向老百姓招手致意。
当晚朱由崧下榻在福王府旧址,这里早就整理好了,宫殿巍峨,金碧辉煌,这是这副躯体的老家呀,三身一体的朱由崧此时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朱由崧连夜拟了一份孙之獬的恶行罪证,朱由崧之所以这样做,是怕洛阳的老百姓不清楚这个大汉奸的嘴脸,因为这里离北京较远,等于将其罪恶来了个说明,完了之后交给太监安林,传旨明天开始,具体游行孙之獬的事让李全来做。
从朱由崧进兵洛阳的第二天开始,孙之獬的噩梦便来了。
一大早,有人便从死牢里把孙之獬提出来了,装进了囚车木笼。孙之獬现在显得很轻松,因为陛下说了,游行三天就放了他,贬职为民,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回山东家乡再混呗,反正自己是进士出身,这些年在京师为官先事大明陛下后奉鞑子帝王,现在又回归祖宗,家中颇有积蓄,日子虽然比不上当官老爷,当然要比一般的老百姓强过百倍。
孙之獬被装进囚车木笼还在想这些事,但很快他发现今天的游行不太好过,两辆大牲口车拉着他,李全带着一支队伍保护囚车,一边有人敲锣打鼓,锣鼓鸣响,热闹非凡,老百姓都出来了。
老百姓一看,一支明军押着一辆囚车徐徐而来,囚车上坐着一位五十来岁的囚犯,身穿白色囚服,前面的脑袋剃成了光瓢,后面留着辫子,都知道这是鞑子的标志,指指点点,议论声起。
“老兄,这是谁呀?”
“不知道哇,这不是个鞑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