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去救援,那么雄厚的实力都不成,他们这几万兵马能救得成?但不去便是抗命,他们更不敢。
两位总兵官接到命令后,赶紧整顿兵马,调兵遣将,把这几个地方的人马全都集中起来,倾巢而出。
两位总兵官心里没底儿,手下这几万兵马心里更发毛。左良玉病死九江,左梦庚和两位清廷的王爷连吃败仗的消息不胫而走,现在他们全都知道了。
因此,这一路上每天都当逃兵的,人马越往前走队伍越短。等他们到达大冶城的时候,就剩下六万来人了。
对于每天都有逃兵的事,两位总兵官也没办法,也顾不过来,因为要赶过去解九江之危,十万火急!
但当他们要兵出大冶城开往九江的时候,噩耗再次传来,九江失守,近十万清军全军覆没,他们的少帅做左梦庚和两位清廷的亲王全部战死。
这种突变,对他们这支救援队伍来说无疑失去了目标,接下来朝廷肯定要收拾他们,两位总兵官一商议,弹丸之地的大冶城无险可守,干脆退往武昌得了。
几日后,两位总兵官率领人马到了武昌,觉得队伍又短了不少,一查点只剩下五万人马了,中间有不少兵将,看他们大事势已去都失去了信心当了逃兵。
两位总兵官更加惶恐不安了,因为他们得报了,朝廷的兵马已经到了大冶城,离他们只有一百多里了。
为了不被朝廷歼灭治罪,二人聚众赶紧商议应对之策。
但就这5万人马军心还不齐,有主张投降张献忠的,有主张投降李自成的,就是没有人主张投降鞑子和大明朝的,因为这两条路都不能保命。
最后两种意见不能统一,相互谁也不服谁,又在武昌城发生了火拼,总兵官丁魁和总兵官赵进各带一支人马大杀一场。
互有伤亡之后,丁魁带着两万多人走宜昌投奔四川的张献忠去了,而赵进带领了一万多人马出武昌走襄阳,投奔陕西的李自成去了。
结果朱由崧兵不血刃便接管了大冶、武昌、荆州、荆门、宜昌等广大地区。
(ps:今天晚上临时有事,这一章更晚了,只好对大家说抱歉了,请多多原谅,谢谢!)
贺宣娇也不管众目睽睽了,扑到朱由崧的怀里嗔道:“陛下,您下次可不能这么玩了,吓死奴家了。”
朱由崧轻拍其肩,笑着点了点头……
至此,一万名鞑子包括两名清廷的亲王全部命丧九江一带,朱由崧徒手诛双王,成为传奇。
朱由崧命人将博洛和尼堪的脑袋砍下收好,天亮的时候,明军占领了九江府,浑身是血的祖克勇带着左梦庚的脑袋飞马来见朱由崧,朱由崧褒扬了他几句,太阳还未升起,城中的战斗便结束了。
又是半宿的激战,但明军将士一点也不感到疲惫,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之色。
至此城中的将近十万汉奸也烟消云散了。当然不是全部被诛杀了,死在明军手下的只是一大部分,还有一部分脑子灵活的,一看大势已去当了逃兵,逃出城外的有的跳了护城河逃之夭夭,不会水的当然被淹死了。没逃出城的趁乱借着黑夜的掩护,狗洞、猪圈、废弃的民房,甚至茅坑,哪里都钻,只是为保命。
他们不敢扔了枪械跪地请降,因为那样也保不住他们的狗命,因为有人亲眼见过,很多人弃械投降了,但朱由崧下旨全部把他们斩杀,不许投降。不是朱由崧容不得俘虏,朱由崧说明明白,杀的不是俘虏,而是汉奸,说白了这都是他们跟着左梦庚剃发易服惹的祸。
有的怕被搜出来,把清朝的瓜皮帽和军服全都脱下来扔了,拿布把脑袋缠上,有的拿刀自己给自己落发,为了弄成光头,有的把脑袋都剃破了,鲜血直流,数日之后,九江一带不伦不类的和尚和包头族多了起来,他们混出城外之后隐姓埋名,躲进深山老林不敢出来了,再也不敢当汉奸了。
至此,三十多万汉奸和一万鞑子全军覆没。
朱由崧长出了一口气,左良玉父子总算被摆平了。至于武汉和宜昌一带还有一些残余已经不足为虑了。
朱由崧携贺宣娇上马,回临时的皇宫休息,剩下的事交给文武臣僚了。
袁继咸、何腾蛟和堵胤锡等忙着写安民的榜文,写好之后命军兵在大街上张贴,刘肇基带着御营护驾和郑大木、李全等在朱由崧的帐外护驾歇兵。
郑鸿逵、祖克勇、贺兆雄、郑彩、罗岱和道兴等武将指挥着兵马修缮城防,炸塌的城墙得赶快修好,包括毁坏的民房也在修葺的范围,老百姓受伤和房屋受损都得有人管。
有的兵将负责清理战场,救治伤员,打理战利品,掩埋尸体,处理战后事宜,忙得不可开交。
三天之后,九江城又恢复如初了。民心安定,秩序井然,九江城这么快就能稳定下来,袁继咸也功不可没,身为湖广总督的他曾坐镇九江,为官清廉爱民,官声颇佳。
当朱由崧君臣沉寖在九江战役大获全胜的喜悦之中时,有斥侯来报,清军的援兵到了大冶城,这是从武昌等地来的兵马,说是清军,其实连一个真的鞑子都没有,都是左梦庚旧部的几万人马,说白了还是汉奸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