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贺兆雄是英明的,这一招非常有用。如果他跟贺宣娇一样一味地率众死战突围,恐怕此时已经全军覆没了。
他将冲锋突围转化为死守有利地势的小丘坡,等于转攻为守,化被动为主动,这样又拖了一个多时辰,打退了清军三次围攻。他们从上午开始战斗,现在已经是日薄西山了。
但是这已经是极限了,清军太多了,现在贺兆雄手下能战斗兵将不到二百人,激战当中贺兆雄左小腿上还中了一箭,尽管箭已经取出来了,也没伤到筋骨,简单止血包扎好了,但一条小腿上凭空多了一洞,一般人是受不了的,何况老头还上了点年纪,要不是有功夫就倒下了。
但尽管没倒下,老头也是一瘸一点的。现在丘上坡下到处都是尸体,以清军的居多,明军的点缀其中。鲜血染红了山峦草木,断刀残旗到处都是。
夕阳下,贺兆雄等人浑身是血,脸上汗渍与血污混合,跟开杂货铺差不多,战袍甲衣也不整了,但目光仍然坚毅。
这时,左梦庚指挥着清军向贺兆雄所在的小丘坡发动了第四次围攻,漫山遍野全是清军,贺兆雄觉得这次凶多吉少了,以刀柱地,看向手下这一二百兵将:“弟兄们,为陛下尽忠的时候到了,宁可战死,决不当俘虏!”
一二百人跟着高呼:“宁可战死,决不当俘虏!”声彻云霄。
他们的声音未散,清军的队伍后面就开了锅……
ps:第三更送到,感谢书友淡定的月票和推荐票支持,又是周末了,祝亲们周末愉快,别忘记多支持小草,谢了。
朱由崧对汉奸从不心慈手软,也可能是穿越之前他看那些抗战片看多了,对汉奸深恶痛绝,穿越过后对大明朝既有理性思维,又有现实经历。
明末的朝廷虽然腐败,但鞑子坐江山更是后患无穷。先不说他们如何诛杀和奴役汉人,看看中国历史上那些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哪一个不是清廷治下的产物?
大明朝从建朝之初到彻底消亡,三百年的江山,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从未有过城下之盟,从未有过用女人来换取和平,从未有过割地、赔款、贡纳记录,不论是在明朝中后期的瓦窑堡之战失利英宗被俘,还是明末的崇祯帝煤山上吊,以及后来南明的几位短命帝王,这些可称得上明朝最灰暗最难的岁月,但也未有过屈辱之约。
再看满清统治的二百多年,从康乾盛世时就开始签订丧权辱国的不等条约了,先是尼布楚条约,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之地划归俄罗斯,让这位康熙大帝蒙羞。雍正时则把苏武牧羊之地的库叶岛大片土地给了沙俄。到清朝中后期,不平等条约更是呈井喷状,短短的一百多多年时间,老祖宗留下来的土地快让这些关外的野猪皮们给败光了。
再对比一下,同为末代末皇帝,崇祯帝临上吊前还留下了“朕自去免冠,以发覆面,凭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的豪言壮语,而苟且偷生认贼作父的溥仪则亲口说,日本在东北驻多少军、采多少矿、如何统治他都不关心,他关心的复辟,只要日本能承认他的帝位就行,相比之下,判若云泥,一个不失为珠宝,另一个连粪土也不及也!
因此,不怪朱由崧对满清鞑子有偏见,也不是朱由崧想抹杀满清王朝结束明末军阀割据、战乱纷仍的局面,建立大一统历史王朝的进步作用,而实在是他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鞑子可恨,但汉人投降鞑子,助纣为虐,帮且鞑子屠杀和奴役汉人则更为可恨,现在这些汉奸们走投无路了要求投降,朱由崧当然也不会可怜他们,才传下这样的旨意,不许投降,全部诛杀。
朱由崧当然不担心有人会怒怨他虐待俘虏,因为这些人严格意义上称不上俘虏,因为他们首先是汉奸,然后才是俘虏,最多只能算是汉奸俘虏,朱由崧这里惩治的是汉奸国贼,与虐待俘虏无关。
而且他对俘虏依然是宽仁有加的,如祖克勇、罗岱、道兴等,这些左良玉的旧部在投降鞑子当汉奸之前主动来降,朱由崧仍然免去其一切罪责,视他们为大明的好儿郎。
不过朱由崧不会在这里看着这些汉奸俘虏被诛杀,因为他还牵挂着右侧战场,那里也只有三千兵将,跟贺宣娇的左侧战场一样薄弱,他必须得过去支援贺兆雄那支人马。
朱由崧仍然和刘肇基统领御营铁骑冲锋在前,命刚刚上岸的这一万人马处理完这些汉奸俘虏之事后,作为后援队伍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