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鄱阳湖大战(5)

回到明末当帝王 星星草 2608 字 10个月前

这的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令朱由崧的重炮营来不及部炮。朱由崧赶紧组织迎敌,也兵分三路,正面由他和刘肇基率五千御营迎击尼堪的人马,左边是铁臂苍龙贺兆雄率三千人马迎击左梦庚的人马,右边让侠女贺宣娇统兵三千迎击黄澍的人马。

朱由崧的御营战斗力虽强,但现在重火器用不上,因为来不及部炮和瞄准,但是敌众我寡,还必须得动用火炮。

为了给重炮营布炮赢得时间,他让刘肇基先将轻火器和弓箭手压上去,三千铁骑营随时做好冲锋准备,让重炮营加紧部炮,红衣大炮和重型佛朗机肯定用不上,因为这种笨重的大炮短时间内肯定部不好,主要是部署比较简单易行的虎蹲炮和轻型佛朗机。

这时朱由崧的御营前锋跟尼堪的清军交火了,先是清军的箭雨密集而来,而朱由崧的五百杆火铳和鸟铳像爆豆一样响开了,五百名弓箭手也纷纷向对方拉弓射箭。

一时间天空中弹箭穿梭,遮天蔽日,冲锋在最前面的双方兵将成排成批地往下倒。

如果双方都是弓箭,朱由崧部在最面的这一千人马肯定顶不住,因为正面是尼堪的人马,除了五千真鞑子外,还有几万伪鞑子也呐喊着冲锋助威,众寡太悬殊。

但是这一千人马中还有五百名轻火器手,情况就不一样了,火铳和鸟铳相比弓箭当然威力要大得多,这就好机关枪与步枪比威力,因此相对来说,清军伤亡更惨重,还真将清军冲锋的脚步阻滞了一段时间。

但清军人马太多了,而且每杆火铳和鸟铳放不了几响,弓箭很快也失去了威力,不可能一直射下去,没有火力和弓箭的压制,大批的清军又冲过来了,他们一边冲锋一边射箭,这主要是鞑子的正蓝旗和镶蓝旗的人马。

这下该朱由崧的人马伤亡惨重了,朱由崧一看这一千人马顶不住了,赶紧命令撤退,轻火器和马步营得令后像潮水船退了下来,大批的清军在后面兜着屁股追杀过来。

正这时,朱由崧得报,二十门虎蹲炮和十几门轻型佛朗机已经就地部署完毕,朱由崧大喜,立即传旨:“开炮!”

尼堪和左梦庚率二十万清军在德安一带的鄱阳湖西岸摆开了阵势,现在他们不得调整作战方案,原来是攻势,现在变成了守势,特别是当他们听说朱由崧在船上亲自督战时,他们又踌躇满志了,企图用这二十万大军以多胜少,全歼朱由崧第一批强渡过湖的这一万多人马。

然而他们现在最大的弱点没有火力支持,他们的炮营全部署在了九江一带,因为按照他们的原计划从这里进攻,而不是防守,他们在这边战场上的火力主要部署在水师战船上,现在水师全军覆没,再去调火炮营根本来不及,等于丧失了火力优势。

好在他们这次不是打阻击战,不是阻朱由崧这一万人马抢岸登陆,他们打的是歼灭战,也就是放朱由崧他们上岸,然后四面出击,将朱由崧这一万多人马全部歼灭在鄱阳湖岸。

这当然是清军的计划,但计划往往赶水上变化。相比之下,朱由崧人马虽少,但优势很多,一是接连打胜仗,军兵士气很高,特别是刚才湖中一战,两千多水师仅付出了微小的代价便将敌人的三万水师送入湖底,朱由崧的人马自信心更强了,这些清军汉奸们不过是纸老虎而已。

二是朱由崧有火力优势。不说这一万马步军兵有五千御营,包括五百轻火器营和一千重火器营,不少大战船上都装有佛朗机炮。

佛朗机其实是一种早期的加农炮,最早由欧洲人发明,嘉靖年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后来经中国人仿制并装备到军队,成为明朝中后期军队作战的主要火器。

佛朗机按照体重和射程又有不同的型号,重型的叫千斤佛朗机,重达千斤,又叫大将军炮,有准星和照门,可调整仰角和视角,而且分主铳和子铳,主是石弹和铅弹,主铳其有效射程可达二里地。子铳一般配备四个,其射程和威力类似于火铳和鸟铳。

千斤佛朗的威力仅次当时最先进的红衣大炮,主要是部署在大战船上用于水战。

而轻型的佛良机则无子铳,重量从百十斤到二三百斤不等,射程大都在几百米,可装备水师或炮兵。

此时白茫茫的湖面上,朱由崧的船队正在快速驶往西湖岸。

值得一提的是,清军有斥侯,朱由崧也有斥侯,水师斥侯虽然跟岸上的斥侯不同,岸上的骑马或步行,但水师斥侯坐小船或直接下水,但这只是工作方式或交通工具不同,他们的职责是相同的,都是负责快速有效地传递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