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偷梁换柱

回到明末当帝王 星星草 2355 字 10个月前

旁边的伺候的人赶紧捡了起来,这时礼部左侍郎吴伟业、礼部主事王豳、礼部员外郎张喆等幕僚一看钱谦益生这么大气,他们正在帮着钱谦益审阅,赶紧过来了,吴伟业把这篇拿在手中,其他人也都围了过来,一看果然胆大妄为之作,不敢作主又交给了钱谦益。

钱谦益遂拟好了两份折子,一份是本次科举取士的情况及贡生和贡士清单,另一份则是郑大木的造反之作并附上自己教徒不严之罪名,把折子连同强加给郑大木的那篇高仿真赝品揣在身上,换上官服,坐上八人抬径直往五军都督府而来。

中军大都督郑鸿逵接见了他,二人寒暄之后,茶罢搁盏,郑鸿逵知道钱尚书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平时他很少找自己窜门的,何况现在大考刚过礼部应该是日审万卷,因为皇上规定的张榜公布考生结果及参加殿试的贡士名单等已经给出了日程表,比往年缩减了三分之一的时间。郑鸿逵正要问,钱谦益不动声色把这篇拿出来递给了郑鸿逵。

郑鸿逵还不知道是什么,但看完以后脸色骤变,看了看钱谦益,然后又反复看了几遍,果然是侄儿郑大木的字体和署名,瞬间他脸色煞白,脸子一片空白。

这篇大逆不道之作要传到皇上那里,轻则杀头,重则就得祸及满门,郑鸿逵气得手都哆嗦了,本来他不太同意侄儿参加科举考试,他是国子监的学生,前者又护驾有功受了皇封,从国子监出来可以直接到锦衣卫做官,虽然官职不大,但在锦衣卫任职,皇上又这么英明,将来必然前途无量,何须再走科举取士之路?

但郑大木执意要这么做,他这个当叔叔的也不好出面强行制止,结果没成想竟然弄出一篇这样大逆不道之作,郑鸿逵气得拍案骂道:“这个畜牲如此胆大妄为,这是要害死我们郑家呀!”

钱谦益则赶紧表示自己也有教徒无方之罪,郑鸿逵一摆手,“先生何罪之有,多谢先生前来通容,不过先生放心,郑某决不徇私!”说着,充外面大喝一声,“来人,到国子监把郑大木给本督押来!”

学而优则仕,这些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们没有一个不想入仕的,苦读寒窗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货卖帝王家,混个一官半职的。想入仕写出来的东西就得让考官相中,考官当然是为朝廷服务的,因此凡事必须得顺着朝廷说。

这些常识只要没有智力障碍的考生都知道,而且他们一看今年的试题有些特别,特别的容易,就妄谈朝政之优劣和国库、内帑与抄家,两个题目任选其一进行策论,这还容易吗?这不是让炮轰妄议朝政的人间乱象吗?要说这方面,以东林为最!

至于国库、内帑与抄家,这个话题有些散,不太好把握大方向,因此绝大多数考生都选择了前者,那就是攻击东林党妄议朝政策的问题。

说白了这就是让骂人,对于读了这么多年书的文化人骂人谁都会,只是方式各异、水平不同而已,但这可比治国方略、理财之道、平贼驱虏之策、如何做一个好帝可盘活南明等高难度话题好写多了。

但这些举子也知道,越是容易的试题越是要举子的水平,那种粗枝大叶、泛泛而谈、言之无物的官话套话假话肯定不能脱颖而出,必须得骂出新意,骂出创造,骂得一针见血,骂得痛快淋漓才有可能被上头看中。

因此举子们在骂人上可就动开脑筋了,结合自己平时学的孔孟之道,诸子百家,构思运笔之后,笔走龙蛇,洋洋洒洒就开骂了。

策论结束之后,卷子全部封存到了礼部,接下来的几天才是钱谦益比较难捱的日子,他得组织评卷,还得审卷,就是对这些骂他们的言论分出一个三六九等,而且还得认真审阅,负责把关,下属官员批阅的卷子他都详细查看,特别是那些高分的考生和低分的考生,这些卷子他都得仔细审阅,看看下属官员批阅得是否公平合理,是否有失公允,因为朱由崧说得明白,每张卷子他都要龙目御览,钱谦益如何敢大意?

可是这些卷子都是一个调,全都是抨击他们东林党的,结果就变成了他来挑栋骂他自己的精英,凡是骂他们骂得好的,有水平的,有创意的须得给出三甲,称为贡生会元什么的,次之的往后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