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刘良佐中计

刘同镇定下来,把事先编修了成千上万遍的谎言端出来了,说去时顺利,二爷很高兴,豫亲多铎王爷也非常赞赏伯爷的识时务,修来了亲笔书信,但时回来的路上出了差错,被袁枢的人盯上了,一场拼杀,庞纪等人被诛,独他一人侥幸得脱,说完声泪俱下地将伪信逞给了刘良佐。

敌中有我,我中有敌,这种事素来就真假难辨,加上卢九德、陈潜夫和袁枢造假水平不是一般的高,还有刘同这场戏演得也像,刘良佐没有火眼金睛,也是刘良佐降清心切,带回鞑子的信是最重要的,他的十万人马呢,至于死几个人哪算什么,因此刘良佐一点也没怀疑。

心怀激动地将这封伪书看了几遍,当刘良佐读懂了信中清鞑子赞赏了他的识时务之外,还指示他建功立业,率军挺进京师,多铎则派出雄居河南熊州的祖大寿部率军作为后援,以打消其后顾之忧,待诛灭了南明伪帝,他们刘氏兄弟就都是大清的公侯伯爵了。

刘良佐有些忘乎所以了,尽管搭上了得力助手参将庞纪等人的性命,但总算联络鞑子成功了,大清的公侯伯爵他可不敢奢望,但顶带花绫,封妻荫子是少不的了,更重要的是眼前迥境解了,不必再担忧昏君会对他对手了。

因他立即击鼓聚将,很快他的伯侯府议事大厅排满了各级军将,压压叉叉的不下百人,游击将军如果侥幸得到通知前来参会,都须得站着听训。

寿州有雄兵六万,这无疑是他的主力,另外临淮、陈杞等地的驻军也有三万八千人,加在一起总兵力一共是九万八千,号称十万大军,这是刘良佐嚣张跋扈的全部本钱。

刘良佐兴致勃勃地进行了战前动员,无非是说些朝廷如何昏聩,滥杀无辜,京城中的马党案牵连到了他们,昏君高举屠刀正一步一步向他们逼来。要想活命只有投降鞑子,幸运的是,鞑子已经向他们敞开大门,识时务者为俊杰,莫失良机,应该鞑子的帮助下建立军功,跟着鞑子吃香的喝辣的,等等,凡此种种言论来煽动部下跟着他造反。

这些军将听说要倒戈相向,反了朝廷,跟清鞑子成了一家人,现在要举兵南下征讨伪帝,倍觉意外,这也太突然了吧,不过他们都是刘良佐的部下而且多是心腹,伯爷怎么说就怎么听呗,当得知有清鞑子为后援时,纷纷又有种如虎添翼之感。

几天后,卢九德接到了朱由崧的亲笔御批,立即把河南巡抚陈潜夫和总兵官袁枢找来,三个人密议对策。

三人认为皇上肯定让他们出兵剿贼,陪合黄得功将刘良佐部一网打尽。

没想到是将计就计,诱贼南下。哦,这个地方离鞑子的大营较近,陛下估计是怕他们跑了。此计虽妙,但困难重重,因刘良佐这封投敌卖国信,是直接写给他弟弟刘良臣的,但这么大的事一个总兵的参将肯定做不了主,须得往上层层请示,最终至少得是豫亲王多铎亲自点头或摇头才能有定论。

这就得造伪书,然后再把伪书送到刘良佐那里,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方能达到目的。

好在卢九德谙练兵机,崇祯在位时他就督调兵马东征西讨,战功赫赫,黄得功和高杰之流都一度成为他摩下之将,没有两把刷子,很难驾驭这些不法的军将,更别说打胜仗立功了。

另外陈潜夫和袁枢也都不是凡人,陈潜夫乃明末名臣之一,崇祯年间的举人,几起几落,对大明朝忠心耿耿,历史上的他侍候过崇祯、弘光和鲁王,历任监察御使、监军、太仆寺少卿,后与妻妾以身殉国。

历史上的袁枢也不简单,以父兵部尚书袁可立荫官户部郎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大梁兵巡道。

袁枢博学多识能诗能画,被后世誉为明代书画家,钱谦益曾盛赞其“负文武大略,博雅好古,登高能赋,可为大夫”。有《袁伯应诗集》留于后世。

据史书记载,袁枢貌俊伟,多大略。善骑射,有边才。崇祯乙亥年,袁枢为其父在睢州家里守孝,遇流民攻城,睢阳卫不堪一击而败。袁枢破家散财两千金募勇杀敌,擐甲登陴,倡先固守,力战七昼夜,至目生疮,睢州城得以保全。明崇祯十一年,清军大举侵明,明将多畏缩,袁枢不避死,以户部郎中文职督饷于辽左军前,解朝廷庚癸之忧。清兵渡江陷金陵,袁枢绝食数日忧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