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朕可不是崇祯!

但这么大的事无疑须得经过内阁,而且内阁又兼本兵,否则这帮老古董和东林党人又该指手画脚说长道短了,因此朱由崧立即在武英殿传见内阁首辅兼兵部尚书高弘图。

高弘图这几天正忙于筹备一个月后开科取士之事,听说皇上传见,不敢怠慢,换上崭新的官服,坐上八人台急匆匆往武英殿而来。

当高弘图跪伏在地,朱由崧让他免礼平身,高弘图谢恩后侍立听训。

“高爱卿,朕得塘报,逆贼李自成与清鞑子在陕西大战,我大明经过清洗厂卫,铲除乱党,兵精粮足,天朝剿贼平虏的时机已经来临,朕打算对鞑子用兵,不知卿有何高见?”

“陛下圣明。”高弘图往上叩头,他是典型的主战派,朱由崧刚一登基,他就上疏条陈八事,内容之一就是移跸中都,兵进山东,驱逐东虏,因此朱由崧这么说他非常赞同。又问道:“但不陛下如何战法,调何地兵马,先攻何处?”

身为兵部尚书,这是他不能不考虑的。

朱由崧早想好了,“武汉的左良玉部要防守流贼李自成和张献忠,当然不能轻动。其他部队弱而远,不堪近用,黄得功部与京营兵守卫江北诸镇及京畿重地,亦不得轻动,那就只有征调东平伯和倡平伯这两镇兵马了。”

高弘图眉头微皱,“陛下所言极是。只是刘泽清和刘良佐拥兵自重,跋扈惯了,早在先帝崇祯在时,二将就不听朝廷调度,如难当重任怕误了朝堂大事,此事最好再议一议。”

“朕就知道他们不听朝廷,否则怎么借口收拾他们呢,朕可不是崇祯!”

朱由崧心里想着,嘴上没这么说,摇头道:“此事无须再议,养兵千日,用在一时,食君禄就当报君恩,爱卿就拟旨吧,让他们见旨后立即出兵河南和山东,收复失地,不得有误!”

ps:亲们,这两天支持不给力呀,是小草水平有限把亲们都写跑了吗,要那样比杀了小草还难受呢,因为这本书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无论如何不能让她夭折呀!还是嫌小草更得太慢,这两天事太多了,检查,又是检查,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小草每天早起两三点起床码字为大家更新,晚上十一二点还不能休息,身体状况直线下降,唉说多了都是泪呀。不管怎么说,小草一定得对得起各位的支持,努力码字,努力更新,保证正常完本。但无疑需要大的积极支持,相信本书有你更精彩,需要龙套的也可,欢迎大家留言,希望看到什么尽管说,小草一定努力让大家看得爽。小说情节不能重复,收拾四镇军阀要写出新意,的确有点伤脑筋,明末历史东林党乱政也不能不写点,否则我以为会有点失真,欢迎大家积极留言交流。

朱由崧立即传见提督东厂的大太监卢九德,知道此人有几分军师才能,仍然传旨让他督师河南,与河南巡抚陈潜夫和总兵袁枢经营河南归德、睢州、开封一带的军政防务事宜,告诉他此次督师的重点不是防御清鞑子,而主要是防守内贼,向东要注意刘泽清,向西要提防花马刘。

最后朱由崧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千斤重担呀,卿要严守秘密。”

纵然卢九德不知道为什么防内贼重于防外患,但也只得赶紧跪下了,“皇爷放心,承蒙皇爷如此看重奴婢,奴婢受宠若惊,奴婢纵肝脑涂地,亦不辱使命。”

朱由崧点头,“嗯,前段时间干得不错,现在河南三地的人马接近六万之众,又擒获了反贼李成栋,功不可没,来人,赐玉带锦袍!”

内侍很快抱过来一套蟒袍连同玉带,逞给了九卢德,这与皇上的龙袍当然不同,颜色造型近似,但这上面龙的图案少一爪,金带上也有御赐字样,但这无疑是内臣至高无上的荣耀。

卢九德接过来,高高举过头顶,声音都颤抖了,趴伏在地恭恭敬敬地给朱由崧磕了两个响头,“谢陛下恩典……奴婢无以为报,惟有鞠躬尽瘁……”

第二天,卢九德带着密旨出京师开赴河南去了。

这次黄得功亲自护驾进京,在京城还小住了几日,现在的他还未离京,驻在驿馆,朱由崧传下口谕在武英殿的西台单独召对黄得功。

黄得功不知何事,进见后跪伏在地。

“爱卿总督凤阳可喜可贺,打算何日动身?”

黄得功往上叩头,“回陛下,微臣打算明日启程,不知陛下还有何吩咐?”

“也没什么大事,爱卿回去后,滁州、凤阳和徐州要用重兵,多布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