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扬州一带如何折腾,高杰毕竟还没有嚣张到扯大旗公然造反的地步,另外对这个史可法,高杰还真有几分忌惮。
因为高杰知道史可法并非等闲之辈,几个月前李闯兵困北京时,史可法带兵北上勤王,崇祯殉国以后,史可法拥福有功,成为新皇身边红得发紫的人物,官居兵部尚书,后来虽被伐俸降职,但仍不失朝廷重臣,不然这钦差大臣定然轮不到他。
因此高杰带只得给史可法行施大礼,跪倒接旨。
史可法在城外宣读了圣旨,朱由崧任命史可杰为扬州巡抚使,全权处理扬州事宜。
高杰还没有嚣张到与皇上公然对着干的地步,赶紧为自己开脱,找理由阐述自己进驻扬州的好处与必要性,但扬州民风彪悍,硬是把他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这才与城中发生冲突,并要求史可法进城调停,以实现自己早日进驻扬州的目的。
史可法当然知道高杰是在为自己的罪责找借口,但凡此种种已经表明高杰对他这位扬州巡抚使其实是对朝廷敬畏之心犹存,如果史可法拿得硬气一点,高杰必然有幸有来,败幸而归。
然而这个史公的确是志大才疏,一开始就给自己开低了身价,对高杰的所作所为一不问责,二不喝叱,而是放下自己钦差大臣扬州巡抚使的身价,堆上一副老好人两不得罪的笑脸,好言安慰,打算把高杰哄回凤阳了事。
然而高杰不是小孩子,当然不愿意半路阳痿,身边又有副将胡茂桢给他出谋划策,早看出史可法是软柿子一个,他既然代表皇上来了,这说明皇上也软弱可欺,因此胆子就大起来了,军阀飞扬跋扈的本质暴露无遗,拒不接受调停,竟然对城头上的史可法叫嚣,“不开城,必开炮!”
凤阳当时又称中都,这可不是个偏远的边陲小镇,而是个人杰地灵下辖四县的大都市,关键这里还是朱太祖的故乡,早在朱元璋登基的第二年,这位农民皇帝就开始返哺桑梓了,斥巨资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
也就是说,到了明末,凤阳的规模和地位在当时仅次于北京和南京。当时有南中三贤相之誉的高弘图曾向弘光帝上疏条陈八政,八政之一就建议移跸中都,提振民力,驱寇讨虏。
权势熏天的马世英也是在凤阳发家的,老于官场世故又长袖善舞的他早在崇祯帝还在北京苦苦挣扎的时候就利用自己凤阳总督的特殊职权开始经营自己的小天地了。
因南京和凤阳的特殊地位,江北四镇上很快均成为他的属僚。刘泽清不听崇祯调度,到他这里却成了香饽饽,特别是高杰当时手下有三万人马,但是他底臭,流贼出身,又拐跑了原老大的马子成了降将,因此为明朝自诩为正宗君子的那些士大夫们所不齿,但马世英却像认干亲一样把他拉拢到自己摩下,重金利诱,重权相托。
高杰因马士英的特别垂怜而鹤立鸡群,借机迅速壮大自己,同时飞扬跋扈的军阀本质也暴露出来了,他甚至有些忘本,在崇祯绝望之际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之后,在马士英和史可法密谋拥立大事悬而未决时,高杰竟然甩开自己的顶头上司于不顾,与刘良佐和黄得功干起了从龙元勋大买卖,把福王朱由崧接到仪真拥立为新皇。
拥立福王成功登基之后,马世英不计前嫌为了继续拉拢实力雄厚的高杰,把凤阳干脆也给了他。可见弘光时期,高杰乃马士英最铁的死忠之一,至少在世人眼中是这样的。
从那以后,凤阳便成了高杰的根据地,高杰四在镇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四镇之中实力最强的大军阀。
现在黄得功用三万人马围困这样一个大都市,显然有些捉襟见肘,不过朱由崧这次命他虚张声势,并非攻坚,声势造成了六万,因此这三万人马也就够用了。
视线再转回扬州。高杰和副将胡茂桢亲率五万大军气势汹汹打着皇上的旗号要进扬州城,却中了城中守将的稳军计,高杰在城外傻等了三天,扬州城四门仍然紧闭。
知府马鸣录答应他三天后平息了民变就开城迎接他,可是三天后,他高杰成了没人理的孩子被晾在了城外,高杰又着耐性子等了两天,仍然没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