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驾临滁州城

滁州,因一条滁水贯通境内而得名,古称涂中、清流、新昌。早在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

因此也算是历史古城了。滁州吴风楚韵,气贯淮扬,接壤金陵西北,为六朝京畿之地,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

到了滁州城外,队伍停住,因沿途早就有斥候到城中报信了,天使官带着圣旨来了,跟皇上亲临也差不多,按规矩黄得功得率领幕僚在这儿等着迎接,但不知为什么,黄闯子迟到了。

没有见到黄得功出城相迎,李国辅和郑鸿逵悄悄地瞄向朱由崧,一身副将打扮的朱由崧仍然面色平静,像没事人一样,立马在护城河附近看风景。

古城落日,风景的确不错。

滁州城远观和近看又不一样,夕阳下的城墙泛上一层金光,城高三丈,砖石混砌淡青色的城墙是之本色,不少地方墙皮有剥落之象,更加重了其古朴之相,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她悠久的历史。

城头上飘扬着五色旗帜,有明军的大旗,还有黄得功的番旗及其部属的将旗,每隔几个剁口都有甲衣兵士,手持枪刀,如假人般立在那里,一动不动,仔细看还可看见城头剁口处嵌架的铳炮等火器。

城门处有出来进去的行人,稀稀拉拉的,大都是破衣啰嗦,形同乞丐,偶然也有推车担担的小商小贩收入眼底,但是进城的多,出城的少,这是快要关闭城门的标志。

正这时,城门口一阵大乱,老百姓四处躲避,从城门里冲出一支人马。

有惊无险,朱由崧抹了一把脸上的汗,一拨马往回走,这才意识到这么一眨眼的工夫他离队伍已经有十几里地了。

郑鸿逵、祖海和李全等人才陆续赶上来,看到自家陛下这么快就降服这骄傲不驯的畜牲,心中佩服不已,特别是朱由崧骑这匹马,威武神气,好像天人合一,此时他们的皇帝陛下完全变样了,就是他们经常在皇上身边这些人,此时不仔细看也认不出来了。

郑鸿逵等人心中满是赞叹,我们陛下这身装扮真是威风,长山赵子龙重生也不过如此。

回到队伍中,一切就绪。锦衣卫都挥佥事祖海带着几个锦衣卫精英、东厂的掌刑千户李全也挑了几名厂番,组成了临时的御营卫队,此时也身满身甲衣,骑马随行。

李全带的这几个厂番,包括他本本人本身就是郑鸿逵从镇江军营带过来的老部下,这次又找到了当年上战场的感觉,因此一点也不生疏,只是他们不明白陛下这是演的哪一出,说是要微服私访吗,怎么又跟着李公公和都司大人同行了,但以他们的身份哪敢多问。

一切准备就绪,李国辅目光落到了朱由崧的脸上,看到朱由崧向他微微点头之后,李国辅回头尖叫一声:“起队!”

三千人马竟然没有一辆粮草车子,这支特殊的押粮运草部队浩浩荡荡往江边而来。

朱由崧穿过来已经两个多月了,离开京师还是第一次。此时,坐在烈火红战马上的他视线非常开阔,东瞅瞅西看看。

正值夏季,晴空万里,清风徐面,沿途的风景还算不错,只是刚离开京没多远,人烟稀少有几分凄凉,官道上行人稀稀疏疏,无精打采,特别是朱由崧看到大片田园荒芜,数里不见一个村庄,偶有一个进入眼底到近前一看,村庄破蔽不堪,朱由崧心中不是滋味儿,民生凋敝如是,朕这个皇帝当的也没滋味儿,都是让战争乱害的,但愿这次削藩能够顺利,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必须得立即恢复生产,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朱由崧这样想着,心情就有几分沉重。

他们很快就到了江边,早有船只在那里等着了,新任的操江提督徐文爵,佥都御使郑彩,南京兵备道主事刘孔昭等人带着几个幕僚前来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