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值小黄门答应一声刚要走,巧的是李国辅带着两个小黄门已经来宫门外了。
小黄门奏报之后,李国辅从身后小黄门手里接过厚厚的一撂折子进来给朱由崧叩头问安。
朱由崧知道又有新折子来了,但他打算将这些事先放一放,再多的事情再重要的情况相比之下都应该有个轻重缓急,趁着马士英父子尚未察觉,他打算迅速展开收网行动,眼前有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向他招手,在他看来没有比铲除奸更急迫更重要的事情了。
然而,等这位司礼监秉笔奏完之后,朱由崧大吃一惊:“什么,内阁大学士和府部这多人要集体请辞?这些个老头儿要意欲何为!”
不怪朱由崧吃惊,这十几个人全都身居要职,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六部主事,最小的也是个正六品,还有户部的一把手,还有几个御使言官监察,这些人要果真集体撂了挑子,南明政权基本上就瘫痪了。
这几个家伙难道要给朕来个下马威?可是据后世史书记载,这十几个之中没有奸邪佞臣,他们非贤即能,有的刚正不阿,有的廉洁清明,这是南明的中流砥柱啊,可惜的是这副躯体的原主人驾驶不了,屈从于马士英和阮大铖的权威,听信谗言,排挤贤能,任人唯亲,致使奸臣弄权,军阀尾大不掉,挟私不听皇上,这也是南明政权迅速崩盘一个主要原因。
朱由崧又一想,尽信书不如无书,成王败寇,正史自古以来都赢家修编的,实际上这些人是不是与史书记载一致呢,把贤良当奸佞与把奸佞当贤良一样,都是要亡国败族的,他又搜索这副躯体留给他的记忆,这些前朝老臣并无无良记录,有的大起大落几次,历经三朝四朝,大浪淘沙,君子和而不同,他们称得上忠臣。
可是这个节骨眼上,你们来给朕添什么乱?
现在文武大员递上来的折子,包括中央的和地方的,先由内阁票拟,然后由通政司逞递到司礼监,司礼监要把折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性的例行性的奏折,这一类朱由崧当然不会御笔亲点,司礼监可正常批红,然后抄个副本提要奏明皇上就行了。
第二类是一些重要的折子,例如涉及到政治、经济等治国方略或重要人事任免,以及御史言官参劾的折子,等等,这些折子必须逞奏朱由崧御笔亲批。
这样一分类,司礼监和内阁就为朱由崧分担了一大部分政务,逞递到朱由崧案子上的折子就少多了,但尽管如此朱由崧忙得仍然不亦乐乎。
原因是批阅奏折朱由崧是刚刚进入角色,有些折子他可以靠搜索这副这躯体的记忆加上后世的见识来处理,但是有些折子他须得询问内监和内阁廷臣之后才能作出处理决定,另外朱由崧每天还得抽出时间练气修武,再加上与皇后的后宫生活,这样,他每天过得相当充实。
他现在才觉得当皇上真是不容易,尤其是当一个有作为的君王更是很难,特别是乱世的皇上不是一般人想当就能当得了的,关键时候一件事处理不当就可能后患无穷,引来灭顶之灾,不像普通人眼中至高无上,为所欲为,快活似神仙。
但是正是这种紧张有压力而充实的生活,使他迅速完成了角色的转变,曲指一算,从他穿越来到现在还不足一个月,但皇宫里的这一套,或者说这副躯体留给他的家底,他已经完全熟稔于胸,应付起来游刃有余了。
这时当值太监一声喊,卢九德躬着腰从外面就进来了,由于他是内臣,相对于外臣来见皇上本来就容易些,再加上他现在提督东厂是皇上最宠信的人物之一,因此,他见皇上少了很多繁文缛节。
“皇爷,奴婢给您道喜了。”卢九德趴伏在地,往上叩头。
“朕何喜之有?”朱由崧只得把御笔停下,来看看卢九德给他带了什么消息。
“回皇爷,郑同知和祖佥事不辱使命,锦衣卫已经整肃完毕,包括南镇抚使马鸣在内的十二名马銮党羽已经全部问斩,还有上百名嫌犯羁押,其中包括卫指使一人,卫指挥佥事一人,正千户三人,副千户七人。并严密封锁了消息。现在锦衣卫中百户以上的要职全是郑同知和祖佥事的亲信,换句话说均是忠于皇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