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破土修新房2

宋好年道:“我听说这炕在冬日里格外暖和,就想打一台炕试试。”

他媳妇怕冷,别看最近她每天里里外外忙得热火朝天,他最清楚,她只要一有机会就抱着火盆不撒手,晚上也是手脚冰凉,一个劲儿地往他怀里缩。

有炕的话,就算他不在家,媳妇也不会冻着。

泥瓦匠考虑一阵,“你要不怕我修坏,就试试。”

宋好年大喜:“叔的手艺我还不晓得?只管放手去修,大不了返工几回,材料尽管使,我晓得叔待我的好处哩。”

他们这回出门贩货便是往北去的,很是见了些北方人的大炕,宋好年当时就看上,拉着人家问东问西,问到了许多秘诀。

两间东厢,靠外那一间是厨房,里头靠窗一个火塘,四眼灶上一根烟囱通往房顶,将来再做饭就不怕满屋子都是烟熏火燎的气息。

泥瓦匠在四眼灶上头加一个通气孔,通往东厢靠里那一间,那屋子靠南造一架大炕。泥瓦匠拿出平生手艺,土坯和着灰泥砌得整整齐齐,造得结结实实。

烧上火一试,暖和又不会烫人,保温效果也好,能暖和大半夜。

泥瓦匠回头便同宋好年说:“我看这火炕不错,回头给自家也造上一座,将来谁家看你这火炕好也想造,只管叫他来找我。”

“我晓得!”难得泥瓦匠肯帮他,宋好年也会给泥瓦匠介绍些生意。

如今房子已有了个大形,两扇结实的木门开在东南角,进门一面青砖影壁,雕五福临门图案,影壁西边有一间小房子,放些农具。

绕过影壁就是三间大瓦房,两边四间平顶厢房,用料、人工俱是好的,也是个气派人家的模样。

房子内部还是粗糙的墙壁,这时候宋好年便散了大部分兄弟,只留格外亲近的几个人帮忙,先用草拌泥抹一遍墙,再用黄泥细细抹得光滑。

寻常农家,这样的墙壁也就够了。

倒是泥瓦匠又想起一事,道是:“白灰抹墙更白,屋子里也亮堂,就是花费多些。你若是愿意,我找人给你烧一窑白灰。”

一听是石灰,百合便怂恿宋好年应下,宋好年好笑地他媳妇:“你又知道啦?”

百合得意地一扬头:“我就是知道哩!”

她模样娇得很,宋好年心下一阵火热,悄悄摸过去牵住百合的手:“媳妇,房子修好,咱们就生个胖娃娃罢?”百合回以一个盈满笑意的眼神,宋好年得到暗示,一把抱起百合往屋里走去。

半个月后,地基全部砌好,阴阳先生看好日子架粱。

架粱是修房子里头最大的一个工程,盖因这时候的房子,乃是木料骨架、砖墙或土墙只在木料中间起到间隔作用,没法支撑房子,有个说法叫“墙倒屋不塌”。

柳三平同柳老爹两个辛苦半个月,每一处榫卯都做得精细结实,到了正日子,杀鸡祝祷,把鸡血洒在正中间大梁上,绑上另外一封红纸,而后指挥众人把房梁立起来。

房梁主体结构已经全部做好,放在地上时不觉得如何,用粗麻绳吊着慢慢立起来的情形十分壮观,百合跟腊梅看得直发呆:

大梁上缀着五根足有手腕那么粗的麻绳,几十个青壮小伙儿只穿着贴身单衣,分五路喊着号子硬生生把几丈高的大梁从地上吊起来!

房梁底下还有些人撑着房梁,免得它半中腰掉下来。

而后,这些人直接抬起已有雏形的房梁,安放到地基上事先留出来的柱洞里。

随着一根根柱子被安放到合适的位置,这座摇摇晃晃的房梁越来越稳定,木柱分割开空间,越来越有房子的模样。

最后一根柱子落进柱洞,严丝合缝,泥瓦匠和柳老爹对着感慨:“这把老骨头还有点用。”

有人搭起几架高梯子,懂得木匠活的几个人顺着梯子爬上去,在柱子与柱子之间镶嵌上楹板,这样一来,柱子会更加稳定,再不会乱晃动。

柳三平顺着最高的那架梯子,爬到大梁旁边,敲下最后一根楔子,至此架粱全部完成,将来哪怕过几十年,只要木料不朽,这座房梁都不会倒塌。

一切顺利,一点儿事情没出,众人都松了一大口气,百合连忙招呼大家吃饭。

他们家修房子这段时间,跟邻居长期借桌子板凳和碗碟,连筷子都要借,邻居大嫂常见这样的事情,不但送了成套的碗碟来,还时不时过来帮忙择菜烧水,她的人情百合也记得清楚。

架粱这事情说起来简单,真正要严丝合缝地架好,已经花了大半天时间,眼见着就要吃晚饭。

晚饭照例有肉有菜,有人不大爱吃米饭,转爱面食,百合还煎了不少面疙瘩。

面疙瘩这东西,搅一盆不稀不稠的面糊糊,撒些葱花进去。菜籽油烧到六成热,取一双竹筷绞起一团面糊,团成拳头大落进油里头煎。

一锅可以放五六个面疙瘩,煎到通体焦黄再捞出,面疙瘩膨胀到一个半拳头那么大,外皮金黄酥脆,内不多孔柔软,带一股葱香,既可以干吃,也能泡在汤里。

吃过饭,有几个家里还有事情的就要回去,剩下的人在院子里生一笼炭火,也不怕寒风凛凛,烤上几个红薯,说些个闲话。

光吃红薯无趣,百合又煮了些鸡蛋醪糟送去,就听见泥瓦匠正兴致勃勃地讲他年轻时去邻县,借宿在一家人家里,半夜见着那家人养的毛神的故事

腊梅捧着一沓碗跟在百合后头,一听是鬼故事,吓得汗毛倒竖,几乎没把碗全摔地下!幸而汪小福离得近,眼疾手快地接住。

“碗放桌上,你先回厨房去。”百合想起妹子格外怕这些个东西,连忙叫她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