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毫无疑问是和李林甫一样的人,一样的看重权势,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自己手中的权势。
要说杨国忠唯一操心的事情,便是剑南道对南诏国的战争了。
杨国忠兼领剑南道节度使,从他当上宰相的那一天,他便禀明唐玄宗后气势汹汹的下令剑南道为主,集结三道之力开始攻打南诏国。
然而,第一次惨败,第二次同样惨败,连主帅李宓都战死了。第三次虽然拖到了今天,但也因为各种原因士兵死伤惨重,而且毫无进展,迟迟看不到灭亡南诏国的希望。
反而这么多次下来,为了攻打南诏国,剑南道,山南道,河南道等地,潜力都用尽了,光是士兵的死伤就超过了二十万,并且朝廷拨付了大量钱粮,大唐在对南诏国之战方面的国力消耗比陇右道哥舒翰主持与吐蕃的战争都要大得多。
杨国忠焦头烂额,却又不敢禀明唐玄宗停止对南诏国的战争。因为对南诏国的战争是杨国忠从当上宰相的时候便主持发动的战争,如果得不到战争的胜利,对他威望的打击是致命的,很可能会让他直接丢掉宰相之位,因此消耗再大他也无论如何都会撑下去的。
三月的时候,一则‘好消息’终于传来,让杨国忠心里一下子都激动了起来。
南诏国求和了!
南诏国终于撑不住了,杨国忠喜不自胜,他等这一天等了足足三年多。
事实上,在杨国忠的命令下,唐军不断进攻,虽然都被南诏国击败,可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南诏国也不过百万人口罢了,唐军的进攻让南诏国普通百姓和士兵都死伤惨重,已经无力继续和大唐对抗了,因此南诏国王才向大唐求和。
而大唐方面,杨国忠耗尽了剑南,山南,河南三道的潜力,除非另调其他各道的力量,否则也已经无力继续进攻南诏国了,因此南诏国的求和,也正合杨国忠的意。
当然,为了增加自己的威望,杨国忠把南诏国的求和说成是大唐的一场大胜,说成是剑南道打败了南诏国,并且也就是这么汇报给唐玄宗的。
----------
随着一个冬季就这么过去,唐玄宗在华清宫给安禄山修的豪华温泉池终究没能把安禄山等来。
因为没能把安禄山等来,唐玄宗看上去比以前沉默了许多。
能在朝廷上混的,没有几个是傻子。已经有不少官员看出了安禄山不对劲。
安禄山必然有野心!否则哪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面对皇帝屡次召见,都不来的。所谓生病了,是一个好借口,但却绝对不是屡次拒绝来长安城见皇帝的理由。
如果真的忠心,哪怕病死在半路上,也没有不来的道理。
况且,安禄山到现在,可是‘病了’半年多了,要是‘病情’真的一直那么严重,而不见好转。这么长时间下来,早病死了。
可安禄山却还好好的,就是不来长安城见皇帝,野心昭昭啊!
有官员以为时机到了,便直接在早朝上参奏安禄山的野心,说安禄山想谋反,应立刻下旨查办,削其兵权,另派三名将领分任河东,范阳,平卢三道节度使。
然而,他们的马屁却拍到了马腿上,结果和他们所想的恰恰相反,唐玄宗一点都不领情,反而有一种被当场打脸的耻辱感。
“禄山忠心为大唐,如何有什么野心,朕看你们才有野心,见不得禄山好,就诬陷禄山!”唐玄宗直接大怒,指着站出来说安禄山有野心想谋反的几名官员严厉斥责。
“来人,将这几人革职收押!”唐玄宗不仅没有相信这几名官员惩罚安禄山,反而以诬陷的罪名,直接将几名官员革职,并且关押。
被冲进来的侍卫往外拖的那一刻,几名官员惊呆了,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否则他们绝不会站出来指责安禄山的。
“陛下,陛下饶命——-”没有人理会几名被拖下去的官员大喊着什么。
上方,唐玄宗脸色阴沉无比。
而下面,文武百官一个个噤若寒蝉,不发一言。没人再敢出来指责安禄山有野心想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