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族啊!大唐竟然这么狠,如何还能再忍?哪怕拼尽最后一兵一卒也不能让大唐如愿啊。
两族首领毫无意外的带着两族再一次兴兵,并且直接是不死不休的那种,疯狂的全面攻击与大唐接壤的地方。
这正合安禄山的意啊,与两族作战,他便有借口能继续向大唐朝廷要权利,要兵丁粮饷,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了。
要说安禄山也并不是什么绝顶聪明,也有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时候。
两族首领发疯一般的攻击大唐,因为安禄山制造的血仇,让两族士兵前所未有的愤怒,以至于悍不畏死,士气强盛。
天宝十年底,安禄山六万兵马在奚族领地被奚族和契丹两族联军夹击,两族联军士兵愤怒之下悍不畏死,安禄山惨败,六万大军全军覆没,仅安禄山带着几十人逃走。
这样的惨败是根本瞒不了的,消息很快传到长安城。
本来安禄山应该会被免职的,但安禄山提前送了大量金银到长安城,收买了一些官员帮他说好话,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安禄山以前常常送来捷报,此次不过一场战败,不能说明安禄山就没有功劳了,应该让安禄山戴罪立功云云。
唐玄宗本来就很看重安禄山,又有人帮安禄山说话,便免了安禄山战败的罪责,命令他整军再战,务必击败奚族和契丹族。
一场惨败,差点让安禄山以前多年的努力付诸流水,安禄山恨极,随即整军再战。
有人口众多的范阳,平卢两镇支撑,安禄山很快就恢复了元气,带着超过十万唐军继续和奚族以及契丹族作战。
大唐四面开战,虽然兵锋强盛,威震周边诸国,但盛世积累的血液每一刻都在流淌,所谓忘战必危,却好战必亡,如此好战,好似已经昭示着什么。
------
靠着连续对奚族,契丹族的作战的战功,安禄山此时已经身兼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权势非常大。
刚开始的时候,安禄山只是范阳节度使,奚族和契丹族势力有限,远不敢和大唐做对。
不过,安禄山做为范阳节度使,周边只有奚族和契丹族,若不攻击奚族和契丹族,哪来的战功讨好唐玄宗,怎么平步青云。
为了逼迫奚族和契丹族,安禄山示意手下的将领辱骂奚族和契丹族首领,同时派遣心腹深入奚族领地,大肆杀戮奚族部落老幼,并且隐隐将罪责嫁祸到朝廷头上,生生将奚族首领逼反。
奚族反叛,安禄山便率军与奚族作战。
奚族势力比契丹族小一些,与大唐更是不可比较,虽然安禄山只领着范阳兵力攻击奚族,但背后有整个大唐做后盾,力量同样比奚族强大。
安禄山打得奚族节节败退,战功一个接着一个的传到唐玄宗面前。
安禄山非常的奸诈,他控制着打胜仗的时机,每半个月一场小胜,但个月一场大胜。如此一来,唐玄宗经常听闻安禄山打胜仗,好似安禄山打的胜仗比高仙芝,哥舒翰两个人加在一起还多得多似的。
唐玄宗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安禄山这样经常打胜仗,唐玄宗自然而然的对安禄山印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看重和信任。
安禄山的野心那么大,光是一个范阳节度使怎么可能满足得了他的胃口。
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利,安禄山不断将战争的规模扩大,把契丹族也拉到了战争当中,同时攻击奚族与契丹族,也让奚族和契丹族联合在一起。
奚族和契丹族单一势力可能有限,但两族相加,势力可就大了,拥兵达到将近二十万的地步。
两族联合,如此强大的实力当然不是范阳一镇就能抵抗的,为了抵挡奚族和契丹族的联合,唐玄宗只能给予安禄山更大的权利,所以安禄山领着范阳节度使的同时,又兼任了平卢节度使。
如此一来,安禄山便领河北幽州,和大半个齐地,势力膨胀了一倍多,对奚族和契丹族作战便能势均力敌,不断击败奚族和契丹族联军。
奚族和契丹族实力有限,哪里经得起安禄山这般连续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