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仲通毕竟和杨国忠交情极好,当初有恩于杨国忠,并且进攻南诏国也是在杨国忠的授意下进行的,为了避免这场惨败连累到自己,杨国忠隐瞒了鲜于仲通惨败的消息,呈给唐玄宗的只是一场小败,损失人数也降低了数倍。不过唐玄宗依然震怒,撤销了鲜于仲通的副节度使一职,虽然丢了官,但鲜于仲通命却保住了,非常感激杨国忠。
南诏国击败唐军之后,知道大唐不会善罢甘休,索性直接臣服吐蕃,接受了吐蕃皇帝的册封,号称‘东帝’。
也不知道是吐蕃国皇帝阴险,故意而为还是怎么的,总之他这一举动犯了唐玄宗逆鳞了。
小小南诏也敢称帝?唐玄宗震怒,只觉得是南诏国背叛了大唐,奇耻大辱。
大唐在西域,陇右都是接连大胜,打得吐蕃节节败退,如何忍受在南诏国方向惨败,小小南诏背叛大唐,又岂能看着它逍遥。
唐玄宗震怒之下,下旨征召河南,河北之兵,要再一次征伐南诏国。
南诏国虽然小,但地形独特,丛林密闭,加上有吐蕃国做为依靠,大唐虽然强大,但毕竟新败一场损兵六万,一时半会想击败南诏国也不容易,与南诏国之战也将是一场长达数年的大战。
杨国忠毕竟兼任着剑南节度使,剑南与南诏国之战惨败,虽然大事化小被压了下去,又有鲜于仲通顶罪,可若不找回场子,他这个剑南节度使及宰相的面子往哪搁。
所以,不仅唐玄宗重视征伐南诏国之战,杨国忠同样重视。
而因为谋划南诏国之战,又要帮唐玄宗处理许多政务,以及宰相本身的事情,杨国忠忙得都没时间找李飞和李白的麻烦,倒是让李飞和李白逍遥了一段时间。
李白春风得意,常常被唐玄宗召见,美酒佳肴好不快活。
李飞则安静多了,杨国忠不找他的麻烦,他更懒得去挑衅杨国忠,每日上朝,去京兆尹审审案,在家摆弄摆弄一些小玩意,逗逗儿子李睿,与两位娘子商量着‘造人’,生活非常舒坦。
西域,陇右,南诏国三个方向打得这么酣,做为唐玄宗末期的大主角之一的安禄山怎么能没有自己的动作,他的野心可比任何人都要大。
-----------
唐玄宗的开元天宝盛世,除了商业的繁荣,百姓富足之外,还表现在对外用兵上。
唐玄宗好大喜功,虽然倦政,但一直关注边境战争,对打胜仗非常赞扬,对敢挑衅大唐的诸国几乎从不妥协,唯有开战,甚至多线战争也在所不惜。
因为唐玄宗好战,大唐边疆的诸节度使们为了迎合唐玄宗,也为了自己的前途威名,便不顾一切的屡屡找借口与周边各国开战。
天宝六年,吐蕃国公主下嫁小勃律国王为妻,以至于小勃律国及其周边二十余国集体叛变大唐,投靠了吐蕃。
大唐与吐蕃是老冤家了,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之后,吐蕃国消停了五十年。
不过,吐蕃也是处于其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怎么甘心周边势力尽归大唐,自武则天时期便一直与大唐争霸,哪怕屡屡失败也从未放弃,这次的小勃律国事件便是吐蕃国与大唐争霸的又一次尝试。
对于唐玄宗这样强势的皇帝而言,任何背叛都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小勃律国事件,大唐进入天宝年之后,第一次开启对吐蕃国的战争。
在唐玄宗的命令下,安西四镇副节度使高仙芝于天宝七年率军万余征讨小勃律国,与吐蕃,小勃律国联军战于连云堡。
第一战,唐军便阵斩吐蕃,小勃律联军五千人头,另俘获千余。
经过两个月征战,高仙芝击破小勃律国,俘虏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
凭借战功,高仙芝升任安西四镇节度使。
大唐节度使权利非常大,可不用兵符全权调动所辖军队,并且还有自行征兵和税收的权利,还能自行判断对周边诸国开战。
小勃律国一战,吐蕃国惨败,连和亲的公主都被大唐俘虏了,索要未果,吐蕃国皇帝大恨,怎能善罢甘休,自天宝七年底又屡次挑衅大唐。
唐玄宗震怒,为了教训吐蕃国的狂妄,天宝八年,命令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主帅,统陇右,河西,突撅阿布斯军队,以及朔方,河东部分,共六万三千大军反击吐蕃,开启了天宝年之后,第二次与吐蕃国的大战。
这一场大战的规模远远大于小勃律国之战,双方前后都出动了十数万大军,连月酣战,互有胜败,主要还是大唐占据上风,吐蕃国被动防守。
哥舒翰率领唐军与吐蕃国之战激烈,刚刚当上安西四镇节度使不久的高仙芝也不甘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