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使臣使命达成,长松了一口气。他刚要开口再说些什么时,却未曾想到,刚刚还态度恭敬的河东将军,只是叹息了一声,然后宝剑出鞘!下一刻,利刃加身,天子特使横尸堂前。
这位使臣恐怕到死都不曾明白,自长安受命之日起,就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皇帝需要的是不会对世间泄露他丝毫秘密的传信人,这个任务,就只有死人才能够胜任!
曾经在胡马万军之前厮杀过的程不识,命令麾下心腹将校拖走了使臣尸体,清理干净现场之后,没有对任何人解释什么。他自少年从军纵横沙场数十年,最重的就是法度和规矩。
那个盛有皇帝密旨的小檀木匣子被恭敬地放在案头,那里有他的剑和兵符印信。它们被并放在一起,承受着将军的目光注视。
“传达密旨的使臣,已经遵照陛下的吩咐,被末将杀了……不识起自微末,成为统兵将军,承受皇恩无以为报,陛下既然有旨,虽刀山火海,莫敢不从也!”
言罢伏地而拜,感泣莫名。百战加身的将军,比谁都明白,这一次他接受的,将是一个多么艰难的任务。而他一旦领旨,就已经别无选择。忠君之事,生死为轻!至于那些史书之上千秋身后名,就更无暇考虑了。
是夜,河东将军府中,灯火彻夜不息。忠心于王事的军中心腹将校们和他们的将军一起,立下了效忠皇帝意旨的誓言。
时光流转,重回长安。在春风还没有吹拂大地之前,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给所有的山川河流披上了银装。
长乐塬的木质大厅里,炉火通红,暂时放下繁杂的政务,一声棉布衣衫的元召正亲自烹雪煮茶,给所有踏雪而来的朋友们斟上暖暖的一盏。
皇帝陛下出巡天下的日期已经定下来,他作为最重要的随扈大臣,将和许多人一起踏上这一次行程。因为历史时空和许多人命运的改变,当今天子还并没有进行过那些夸耀自己丰功伟绩的封禅盛举。对于好大喜功的刘彻来说,这确实是难为他了。
“陛下选择在开春之际出巡天下,元侯既然随驾出长安,势必远离朝堂。如此一来,对于即将开始的改制大计所受的影响……侯爷可曾考虑过?”
近来总是感觉有些心神不安的主父偃,没有心情品茶,见在座的并没有外人,他直接了当问出了深切的忧虑。
二十年前,如果要说起在大汉军中最著名的将军,必定要首先提起两个人的名字。那就是李广和程不识。那个时候,二人并称为当世名将,叱咤疆场,风云呼啸,那是他们的时代。
人生境遇本不同。没有人会预知自己的将来,就如同李广绝对不曾料到他会遇到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一样,程不识也绝对没有想过,他的余生很难再有冲锋陷阵的机会,而只剩下黯淡无光。
程不识最后参加的战争,便是当年那一次著名的马邑之围。当数路大军皆无功而返后,五位领兵大将中,王恢被诛杀,韩安国也在不久后身死,李广镇守雁门关,公孙贺如旧,而程不识独自被召回长安,就此闲居了几年。
等到后来,皇帝又重新启用他,让他统领驻守在河东的地方兵马,用来防范中原腹地有不臣之心者。刚开始的几年,这些地方军队还是有些重要作用的,可是随着后来各地诸侯王因为“推恩令”被逐渐削弱,已经形不成反叛力量,他们的作用变得可有可无。朝廷既然不再重视,各种待遇也随之下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而再往后的几年,一次又一次从北方草原战场上传来的胜利消息,令以程不识为代表的这些地方驻守将军在无可奈何之余,更是在心中沉埋深深的失落感。
黑鹰军和赤火军的骄人战绩,令人只剩下仰视的份儿。就算是心中不服气,也不可能有机会和他们较量一番。也许朝廷只需要这两支最精锐的部队经略四方就足够了。剩下的,只是守家犬尔!
说心中没有抱怨,那是假的。但既然身为大汉的将士,便要无条件服从朝廷和皇帝陛下的命令。如果今生无缘再上战场,那么便好好守护这大地山河的平静,别无他想。
只不过,想要平静,似乎也很难得。不久之前,一个忽然传来的消息,在很多军中将士的心里激起波澜。
朝廷的执政者要对很多方面进行变革了,这其中就包括大汉军队的改制。许多人的命运很可能会就此发生巨大的改变。
虽然还没有得到最后的确定,但所有人都宁愿相信,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两个月前北军大营的遭遇,似乎下场将并不会太妙。这是一个危险的预兆,或者说是一个标志。事关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没有人会不关心。包括将军们。
根据传言,想要勒兵进长安的北军将校,都被全部解除了武装,现在还遭受着隔离和监禁。虽然没有人敢相信他们会被全部处死,但也不会有人乐观地认为,他们会被彻底赦免而不受惩罚。
人心最怕的,恐怕就是这种得不到确认来源的流言了。不管是因为某些势力怎样有目的的引导,还是原本就深藏在心中的不满终于寻找到了一个可以发泄的借口。许许多多暗中的情绪,开始酝酿。
就连北军大营这样曾经作为天子六师的军队,也会沦落到一个如此的下场。那么就更不用说其他人了。听说那位威权甚重的年轻丞相此番改制的重头戏就是赋税和军队,那么不久之后在大汉军中会有剧烈的变动,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