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二章 疏不间亲

汉血丹心 流年书柬 3308 字 10个月前

一个无比艰难的选择,摆在了大汉太子的面前。皇帝想要表达的已经很清楚,如果他现在马上顺从皇帝意志,配合皇帝和部分大臣,在铲除元召和他的众多追随者行动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他将会得到皇帝更多的信任。那些攻击他的罪名,马上就会成为子虚乌有。而且,他的未来之路也会更加通畅无阻,大汉帝国储君的地位稳若磐石,不再会有任何的威胁。

如果他不这么做,不要说是继续与元召保持良好关系了,就算是想要从中观望保持中立,将来也是必死无疑的局面!

一直以来,皇帝对他的种种不满意之处,刘琚知道的很清楚。之所以他的太子地位有些摇摇欲坠却保持到现在,追根揭底,不过就是因为皇帝陛下的其余皇子还并没有可以替代太子的人选罢了。然而谁能保证,三年之后,五年之后的事呢?几个聪明伶俐的小皇子陆续长大,这其中可选择的余地就太大了……。

一阵秋风吹过,阵阵的寒意袭来。想到种种可怕之处,在水上亭台间沉思良久的太子刘琚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寒战。

“到底该怎么办呐!未来的皇位……元哥儿……我应该怎样选择?!”

喃喃自语的人苦恼的松开紧抱额头的双手。却无意中发现,一袭白衣的身影就在离他不远处的假山石上盘膝而坐,眼神淡漠的看着层层宫殿阵阵秋波,不言不语。

“小烈,你过来吧……有些事,我不知道该和谁商量……。”

刘琚招了招手,示意那个身佩玄刀的白衣身影走到近前。自从当年元召让这个比自己还小几岁的高丽少年跟在身边,便成了他自身最安全的保护者。玄刀的光芒,曾经替大汉太子遮挡住了无数暗中的冷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属从关系中,已经添加了许多人间的情谊。

朴永烈的神情很高傲,不管在任何人面前,他都是这幅样子。这世间也许唯有一人,可以让他真正的折腰。

“太子的心事,不需要和我说太多……我只是出生于海外孤岛的一介武夫,所懂得的大道理不多……但唯有一点儿,却一直牢记在心,不敢或忘!”

白衣少年诚恳地盯着大汉太子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道。

“任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救命之恩,当用一生来报!”

几个时辰后,太子刘琚离开烟波殿的时候,显得有些失魂落魄。皇家父子的交谈,进行了很长时间。他们到底所说了些什么,这世间可能再也不会有外人知道。

太子没有回博望苑自己的宫殿,也没有去建章宫卫皇后那里寻求帮助。他已经长大了,不再是母后口中的琚儿,有些事,必须做出独立的选择。

太子斥退了那些大批随从人等。现在的心情下,他需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的想想。东宫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太子发过这样的脾气,只得都忐忑不安的回去等待。

身佩玄刀的高丽人在相隔不远处跟着他,面无表情。太子回头看了一眼,却没有做声。他沿着宫中长长的甬道往前走着,纷飞黄叶落在头顶,心中满是悲伤。

未央宫内有人工开挖的昆明池,这里倒是一个安静的所在。太子走到一处临水的亭台,停住脚步,看着无痕的秋水,长长地吐出一口胸中沉闷之气。

虽然已经离开烟波殿,但皇帝的声音一直都在耳边萦绕,久久难以散去。这一路走来,他从头到尾又仔细的回想了一遍,越想心情越是沉重。

太子刘琚在未央宫中成长到今天,被立为太子,也已经有将近十六年的时间。虽然也经历过几次刀光剑影,甚至有威胁到生命的时候。但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满心忧虑,没有办法化解。

“……琚儿,朕不相信,这些年来,你就从来没有对元召的所作所为有过怀疑?……你觉着,你能够真正的掌控住这个人吗?”

当皇帝刘彻的口中终于说出元召名字的时候,太子的一颗心便在逐渐的下沉。他虽然还没有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的洗礼,但也是一个聪明机敏之人。突如其来针对他的风波,早就让他察觉到这其中的不同寻常。虽然一直苦思不解,但心中的许多猜疑还是让他很不安。

“父皇!元哥儿对这个国家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一直以来,他为国为民,东征西战,不管在朝堂还是战场,所作所为,没有一点儿私心杂念,更没有为了自己谋取一丁点儿利益……天下万民,俱感念其恩德!难道对这样的国士无双之人,还要去怀疑吗?”

太子的情绪有些微微的激动,他很清楚,这些日子的暗中观察,让皇帝对朝堂的几番波澜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而猜疑的种子一旦在心中种下,便很难再消除。

果然,皇帝察觉到了他的情绪变化,脸色再度变得威严起来。他伸手制止了太子想要替元召辩解的意思,用手掌重重的拍了拍面前的几案。

“朕没有说他有任何私心!然而,惟其如此,才更加可怕……太子,你可知道,元召所谓的忠心耿耿,他忠的只是这个国家和生活在这里的民众。而不是代表着这个伟大王朝意志的刘皇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