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丞相,我想……那些戴罪之人,还是等到罪证确凿之后,单独奏报给皇帝陛下,看看他是什么意思吧!”
说出这句话时的元召,其实有些微微的不自然。他当然知道公孙弘接下来会怎样做,之所以故意相问,不过是为了给他元召的名声尽可能的留下最大的余地而已。
“元侯此言差矣!”
果然,接下来离座而起的公孙弘不顾大家惊诧的目光,他直起有些佝偻的身躯,来到太子刘琚面前,神情严峻,话语出口,不容置疑。
“太子殿下,现在既然当朝理政,就应该有必要的决心和魄力。有些事情当断则断,不必迟疑。如此,才能够迅速稳定最近的大局,防止拖延太久,生出不应有的祸端来啊!”
太子刘琚也有些吃惊的看着公孙弘,不明白他要干什么。而元召则拱了拱手,退到一边,把这片舞台交给公孙弘去发挥。
“老臣公孙弘以汉丞相的名义,在此向太子殿下请命,愿意全权负责负罪之朝廷大臣之事。老臣在此保证,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查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罪臣们得到应有的惩罚!请太子殿下应允。”
太子刘琚就算是再没有从政经验,他也听明白了。素来以圆滑著称的丞相公孙弘,这是要把所有的烂摊子都揽到自己身上来啊!他的眼睛不禁一下子瞪大了,看了看公孙弘,又看了看低头不语的元召。心中似乎明了了很多。
元哥儿果真厉害!就连公孙弘也心甘情愿的为他背黑锅。要知道,这件事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那么一大批朝廷重臣呢,每个人的身后都盘根错节关系复杂,如果有人要对他们杀人、抄家、严查的话,恐怕会被无数人所嫉恨,冤仇永世难解!
“太子殿下!老臣请命……!”
“好吧!我暂且代替父皇准奏……丞相,保重!”
太子监国终于下放了世间最重的权柄。杀人利器,奉天行事!
《大汉帝国史·公孙弘传》中记载的关于丞相公孙弘的事迹,并不是很多。对他早年的经历一笔带过。即便是他当丞相的那几年的所作所为,也都是轻描淡写。但却对他在最后卸任之前所做的几件事,特别给与了浓墨重彩的描画。
“……时帝疾,久不愈。当此非常时期,太子监国,理政事。朝中有重臣纠合众议,不欲太子。公孙弘以丞相位,当殿慷慨,历数诸臣之隐罪,老而弥辣,胆气豪壮,闻者无不为之夺气……以此系狱论罪者,自御史大夫以下凡四十余众,朝野惊恐,天下震动……久之,勘察明白,罪证确凿,广布内外。朝堂议时,有为诸罪臣申诉者,太子犹疑,问于群臣,意见不一。公孙弘振衣而出,力主严惩,以惩前毖后,警醒世人……稍后,朝廷露布出,张贴长安,昭告天下。有罪之臣,皆予以重治,一时之间,弃市者众……自此以后,朝政为之一清。以元公主导之大汉王朝煌煌盛世,之所以吏治清明,不腐不蠹,公孙弘正本清源、承前启后之功,功不可没也……!”
不管是为了当政者的需要,还是客观事实的记载,这位老迈的丞相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重要。
虽然在含元殿上,以御史大夫张汤为首的大批朝廷臣子被当场拿下。但在当时,还极少有人明白,他们会成为历史新时期的祭奠品。更不会有人意识到,这是一场轰轰烈烈整治天下吏治的开始。
其实,当初做出这样的决定,还是经过一番激烈讨论的。最终是公孙弘与元召定策,太子同意,然后实行。只不过,这一场略微不同的争论,外界少有人知罢了。
“古往今来,上下几千年,王朝兴衰更替,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规律。那就是,异常蓬勃的发起和兴盛,然后发展到最鼎盛的顶端,再从这个至关重要的姐姐开始急转直下,进入衰落的过程……这是一个很难避免的历史周期律。大汉王朝发展到今天,正是处在姐姐的时候,所以我才说,这也是最危险的时刻!”
说这话时的元召,神色非常严肃,一改他往日的轻松。未央宫太子居处,这是一场小型的议会。在座的除了太子刘琚,元召,丞相公孙弘之外,就是司马相如、东方朔等诸人。而在一边面无表情只做倾听状的青年俊朗男子,赫然就是最近一段时期一直侍奉在皇帝身边的董宴。也不知道元召让他到这里来,究竟是有何目的。
放眼当今朝堂,除了待罪在身的系狱臣子们之外,一些老臣或病或退,已经很难依靠他们来献计献策了。尤其是几个忠正老臣,如汲黯,郑当时,姚尚等都已经病故,令人唏嘘。
太子刘琚的脸色并不好看。自从在父皇面前受到严厉的责骂之后,他的心中其实一直有些愧疚。不管怎么说,自己的所作所为,从世俗的观念来说,即便是顶着大义的名分,毕竟是有几分有违孝道的。
然而面对东宫属官们的雀跃之情和许多人殷切的目光,他却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做下去。尤其是为了元召,他既然希望自己这样做,那就去做好了。即便不是为了别的,太子也不希望让元召的一番努力成空。
正在胡思乱想的太子,并没有注意到元召话中的深意。他有些惊讶地抬起头来,疑惑的问了一句。
“天下人不都是说,王朝的发展现在已经是历史最好时期,繁荣昌盛的局面,前所未见。长乐侯为何又说出这等话来?所谓的危险……究竟从何而来呢?”
丞相公孙弘和很多人一样,在心底暗自叹了口气。太子虽然聪明好学,但认真说起来,好像并不是最佳的帝王人选。换另一种说法就是,守成有余,开拓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