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凤卫大统领的眉间有着很深的忧色,他不知道皇帝有没有从这其中意识到什么。反正在他作为一个武者的心中,从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非常忌惮那位年轻侯爷的力量。他的势力已经太强大了!
而现在看起来,皇帝陛下的脸上写满的只是喜悦和自豪。元召在奏章的最后,似乎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提,请示皇帝是否可以让太子殿下启程回长安了?
“呵呵!难道还用你这小子的提醒吗?长安城在秋后即将举行如此重大的盛事,不仅太子要回来,你这小子也必须要回来呢……!”
皇帝自言自语的说了几句,然后放下手中的奏章,抬头随便扫视了一眼。这里不是正殿,只是宫中的一处随意起居之所,随侍在身边的也只是几个亲信的近臣。面容严肃蓄起了胡子的严助,身材高大潇洒的司马相如,满面笑容随时注意皇帝神色的董晏,还有一个稍微陌生点的面孔,那是最近受到天子青睐飞速提拔的朱买臣。
“长卿,就由你来草拟一道旨意,告诉元召和太子,让他们一起回来吧。”
皇帝用手指了指司马相如,淡淡的吩咐了一句。却看到严助眉头动了动,似乎有什么话想要说的样子。他心情大好,便带着随意的语气又多问了一句。
“怎么?严卿家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严助见皇帝问到自己头上,却正合他的心意。躬身施礼之后,一副以国事为重的表情说道。
“陛下,微臣以为,太子殿下自然应该尽快赶回长安。至于元侯嘛……大漠深处汉军与匈奴人的决战已经到了最重要的关头,在这样的时候,他身负重任,却不宜轻易离开啊!请陛下明鉴。”
皇帝刘彻听了严助的话,脸上有些不以为然的表情一闪而过。不过他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又对另外几个人问了一句。
“卿等……以为如何呢?”
领旨之后欲待拟诏的中大夫司马相如毫不犹豫的就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陛下,上一次元侯发来战报的时候,曾经附加了自己的意见。陛下应该还记得吧?他说退居漠北的匈奴人犹如困兽之斗,不亦逼之太急仓促开战,以免增加汉军无谓的伤亡。所以漠北战役的前期,应该采取围而不打,切断他们所有外部供应的办法,以挫败匈奴人的坚持抵抗决心……这样的话,时间就很充裕,元侯即便是回长安一次,也与大局无碍。”
长安夏意葱茏,未央宫中的大汉天子刘彻最近心情不错。无论是朝堂政事还是在外征战的军队,都是诸事顺利,捷报频传。
好像老天也要帮忙似得,以便于成全他的文治武功。连续几年风调雨顺,嘉禾丰收,不管是国家粮库还是普通子民的家里,都积攒下了足够的口粮,基本上免除了受饥挨饿局面的再度发生。
对于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来说,能够得到温饱,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像前些年那样经常因为旱涝天灾而招致的一些人间悲惨之事,再也没有发生过。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者谈论起来,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这才像是正儿八经传说中的盛世局面啊!
疆域之内四海升平天下安康,皇帝陛下每每接到各地郡县报上来的歌功颂德奏章,他心中的得意和喜悦,是怎么样也压不住的。他登上皇帝宝座已经二十多年了,曾经心中的雄心万丈虽然历尽岁月的消磨,却依然没有半分褪色。
那么,在天下人的心目中,自己现在的地位到底能不能够及得上几位先皇呢?在宣室阁静思之后,皇帝认为,到目前为止做的还不够。
他的目标,可不仅仅是超越文、景皇帝那么简单。甚至连他原先立为标杆儿的高祖皇帝和大秦始皇帝,现在随着功业的盛大,他的目光越过他们的赫赫功绩,越来越投向更深远的苍穹。
功过三皇,德迈五帝,这才是他的终极目标!既然将来有机会可以成全前人从来未曾有过的伟业,那么为什么不敢去勇于创新,把自己的帝王之路铺展到受万世敬仰的高处呢!
皇帝刘彻非常有信心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毕竟他的年龄还并不老,将来还有大把的时光可以把眼底的江山好好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打磨。年富力强,正当盛年,这是一个最有利的条件。
现在的朝堂上既然一切有条不紊的在自己的意志下运行,皇帝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大,几乎可以说是能够随心所欲去落实他的一切想法。那么,在他脑海中时常浮现起一些想要加强皇帝威严宣扬功绩的念头,便不足为怪了。
而皇帝的威严,可不仅仅是依靠华丽的仪仗来的那么简单。在这一点儿上,他觉得高祖皇帝和秦始皇帝这两位的做法中,有许多还是值得借鉴的。
通过一番细致的研究之后,皇帝刘彻得出结论,想要威加四海令天下所有臣民都心悦诚服,甚至连千秋百代之后的人都会由衷的崇拜,不管对内对外,一些必要的手段,在他有生之年,便显得刻不容缓了。
在制定严格的礼仪之余,再厉害的文治武功,再辉煌的功绩,也必须要去大力宣扬,做到妇孺皆知,人人耳熟能详。甚至连天地山河都要为之动听、为之鸣响……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也许才配的上将来流传于百代千秋的盛世威名!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皇帝在甘泉宫西露台与宫中仙师讲经论道的时候,听到那位他最近非常信服的仙师栾心玉无意中说起一句,说是圣王之道,只有经常出去巡视自己治下的山海湖泊大地疆域,在这些最与神灵接近的地方,以虔诚的心思祷告天地,才会得到神仙们的护佑,也最容易有机会传承得仙方秘术,得以长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