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年的雁门关大战,匈奴人输掉了这场被汉朝称之为“河南战役”的战争,他们失去了重要的河套草原,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的冬季牧场和进攻汉朝的重要跳板。从那至今,匈奴骑兵已经不能像从前那样随随便便就侵入汉境了。想要越过塞上三座雄城的障碍,比突破长城防线要困难的多了。
汉朝人实在歹毒啊!他们掐断了东面和南面的通道,现在的匈奴草原,想要得到外部的供给,就只能从西部草原这个方向了。好在依靠武力的威胁,西域国家的供应还算充足,这几年他们的日子虽然有些难过,但也还过得去。
然而今天,西部兵败的消息,深深地刺痛了每一个人的心。一种大事不妙的感觉,第一次涌上心头,好像逐渐勒紧的绳索,草原的末日已经隐约现出了预兆。
“汉朝的指挥者,真是大手笔啊!现在已经可以看明白,这是从多年之前就开始预谋布局了……堪称国手无双!”
国师张中行脸色同样难看,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在此时此刻,心中涌起的情绪竟然首先是佩服。
他当然不会知道,在许多年前,名叫元召的人还不到十岁,他第一次踏进大汉朝最重要的权力中心未央宫宣室阁的时候,对雄心勃勃的大汉天子曾经上过一道奏疏。那道奏疏的光辉名字在大汉史书上被称为《平戎策》!
元公《平戎策》在后世的研究者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它被作为元公天纵之才的最直接证据,被无数人顶礼膜拜,奉为经典奇谋。
而这道策论从元召正式策划提出,经过皇帝刘彻的赞同支持之后,开始各方面的准备和施行,到一步步的成为现实……直到今天,终于形成对匈奴草原三面合围之势,这个过程,已经十年有余矣!
这其中,元召为了这个目标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并没有多少人明确的知道。但青史昭昭,早已铭刻!
“吾所为者,非为一人一家一姓也……天下苍生,俱为一体,汉族外族,实为同根。大战之后为大治,万里山河熄烽火,不再有人为了野心而挑起战争,不再有颠沛流离四海动荡。和平共处,光阴静好……这就是我的意愿!”
这也是在很多年之后,元召曾经对一些学生和弟子们说过的话。
发生在西域的重大战争消息,终于在不久之后通过各种渠道,飞向四面八方。西域各国的王庭、玉门关内的中原大地、长安岭南……各种震惊、狂喜、彷徨失措、权衡选择,许多转折与改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做出决定。
首先被震撼到的是西域诸国。得到使臣们没命般派人赶回来的回报,许多场连夜召开的紧急朝会便在不同的王庭同时进行着。谁能想得到呢!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铁骑就这样轻易的被汉军击败了。而且是败得一败涂地,竟然连他们占据的这西半边草原也要拱手相让?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可称得上是天翻地覆也绝不为过。长久以来,在西域三十六国中,与草原直接相邻的有十多个国家,而其余的那些,也都在匈奴骑兵刀锋所及范围内。
而这其中,更有实力较强的大宛、楼兰、西羌等七八个国家是匈奴人最铁杆儿的帮凶和附属国。这些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以匈奴人的强大支持为依靠,在这片广阔的地域上成为最有话语权的国家。
无论是利益的争夺还是对各种资源的占有,他们以匈奴人的代言人自居,占尽了好处。当然,作为匈奴王庭的背后助力,这些国家也成为了匈奴骑兵征战四方所需物资军械的重要来源。
他们之间这种互相得利的关系,已经存在了许多年。而今,面临着就要发生的巨变,这种局面即将被打破。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类似的这些国家是绝不甘心的。
然而,当消息得到进一步确定之后。他们很沮丧。未来究竟是与那些屈从于汉军意志的西域国家一样,马上起兵协助汉军进入草原?还是继续孤注一掷,利用地势险峻城池高深的有利条件拒不接受汉人所提出的要求呢?这个选择,对于从前与匈奴交好的这些国家来说,变得无比艰难。
想要抗拒汉军的锋芒,所招致的严重后果,只要看看楼兰与西羌的下场就知道了。这两个兵败的国家,虽然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可想而知,等到草原上的事大局已定之后,这两个国家最大的可能就是不复存在了。
而相比较起这极少数国家的慌恐不安,其余的那些国家和他们的民众情绪就从容的多了。
经过近百年以来开始接触繁荣的东方文明,许许多多的西域民众对于东方的华夏大国,心中所存有的是仰慕与向往。那些精美的商品,那些美轮美奂的陶瓷器具,华丽的丝绸布匹,玉器手工等,无一不吸引着他们的目光。以大月氏国为首,只要汉朝的商人和使臣曾经到达过的地方,传递去的都是善意和文明。这样的邻居,谁不心向往之呢?
从前的时候,因为路途遥远难行,而匈奴铁骑和楼兰等国家更是经常遮断东去的道路,令这种交往变得十分困难。因此,现在听到这样令人震惊的消息后,大多数国家的君臣和民众心中的欢欣鼓舞,倒是出于真诚。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汉朝的那位尚书令所传达过来的意思,这些国家的君王和大臣们经过慎重的商议之后,很快就做出了决定。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流传在中原的至理名言,西域的人当然也都听说过。既然决定大力开展与汉朝的交往,那就要拿出一个诚恳的态度来。汉人要各国出兵,去!汉人要召集诸国会盟,更是必须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