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疾风不识 白发萧疏劲草

汉血丹心 流年书柬 3273 字 10个月前

皇帝一听,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想同意。在这人心惶惶的情况下,长安城内绝对乱不得。不过还没等他点头呢,已经有人厉声喝止。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众人抬头看时,说话的不是旁人,正是兼任过十年长安令而今身为主爵都尉的汲黯。他开春以来隐疾复发,已经多日未曾上朝。今天在这紧急情况下,他也挣扎着从府中而来了。

皇帝看到这位忠正老臣脸色有些发青,瘦骨嶙峋很是衰弱的样子,连忙欠了欠身子,示意他赶快坐下不要激动,有什么话慢慢说。汲黯却没有再坐,而是强忍着胸腹间的隐痛,尽量声音平和,让皇帝听明白这其中不能为的道理。

“陛下不要忘了,不管是长安还是关中之地的民众,他们大多都是世代居住于此。当年高祖皇帝东征,楚汉争雄,定鼎天下。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和充足的粮草供应,所依靠的便是这些关中父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乃是大汉皇都稳定的基础。如今灾难降临到头上,陛下正应该以圣恩润泽,施之以安其心,共同渡过难关。岂能临之以威,动之以兵戈相向?若果真如此,必然令人背心离德,不复往日忠心矣!”

汲黯说的都是肺腑之言。他久任长安令,在任的时候被称为“青天”,与长安民众之间有很深的感情,自然不会愿意看到因为这件事有可能会引起百姓与朝廷的对抗来。要知道,在这档口,他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灾难引起的情绪激动,任何一点儿火星,都可能引燃彼此之间心中的焦躁和怒火。等到激起不可控制的事件时,已经悔之晚矣!

“汲大人,请不要危言耸听!如果不派军队弹压,万一引起长安骚乱,你负得起责任吗?”

这几年来,严助蒙受圣恩而逐渐养成的骄傲,早已经目中无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和反驳。更何况,如汲黯这些老家伙,素来与他不对付。如此当殿驳斥,岂能服气!

“我汲黯为汉室江山尽忠尽责,对治下百姓无愧于心!在这里,还轮不到你这后进晚辈指手画脚!哼!”

汲黯冷冷的哼了一声,白眼相向。把严助噎了个半死,他刚要反唇相讥,眼角却瞥到皇帝看了他一眼,眼神中有些不豫之色。此人最善于察言观色,连忙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只在心中暗自怀恨。

“陛下,老臣请旨,愿意抱此残躯,去长安街头安抚百姓,镇定民心,为陛下尽这最后一份力!”

百病缠身,自知已经时日无多的汉室老臣,伏阙请旨,白发萧疏……。

长安城的地震损失很严重。

大汉朝运行了这么多年,在以前的岁月里,天下各郡县也偶尔会有地震发生,报到朝廷来的灾情都有记载。但像这次这么激烈的,还是非常罕见。

在一些上年纪人的记忆中,关中大地上一次发生地震的时候,还是汉文皇帝在位的最后一年。那一次的规模也是不小,死者数万,毁坏房屋无数,就连未央宫中的宫殿都震塌了好几座。

因为地震发生月余之后,汉文帝就驾崩了,在一些民间传说中,便都把这样的山河巨变归结为皇帝薨逝前的预兆。虽然不会公然说出来,但在所有人心中,却都是把这样的灾难当成了一种不祥之兆。

这次受到波及的长安,幸亏是发生在大白天,人们大多数都在户外活动,再加上这个时代的木瓦房舍低矮,因此虽然有些伤亡,但真正因为地震而死的人,并不算太多。

即便如此,眼中触目所见那也是够惨的了。到处是倒塌的房屋,无家可归的百姓聚集在街头,表情呆滞,明显还没有从恐惧中恢复过来。

未央宫中的一些建筑物也受到了部分损伤。皇帝刘彻在侍卫们的保护下到得安全的地方时,宫中已经是一片慌乱。各个宫殿里的宫人们也都簇拥着那些妃嫔、美人们奔了出来,一时间也顾不得保持那些仪态了。

在这样的时刻,卫皇后明显表现出了镇定自若的一面。虽然她心中也有些慌乱,但无论如何,宫中绝不能因此而乱了章法,否则说不定会有小人图谋不轨作乱,那就得不偿失了。

她一面命令跟随的护卫总管去皇帝那边借调羽林军过来听令,先分别去封锁宫中的各处重要库府,防止遗失。然后又以严肃的口气,提醒那些妃嫔人等,不要惊慌失措到处乱跑,好好待在原地,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伤亡。

皇帝已经亲自去漪澜殿把王太后接了过来。不管平日里是如何的关系紧张,危难发生时,母子之情还是要首先顾及的。甘泉宫这边地方宽阔,便都先在这边安置下来。

皇帝刘彻见皇后已经安稳下了后宫中的情绪,略微放下心来。听到侍卫紧急来报,已经有许多大臣在第一时间进到宫中,来问询皇帝的安危。他不再耽搁,对皇后点了点头,示意这边一切拜托于她,然后立即往前殿而去。

国有危难,君王应以身担之。而当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臣民们都看到皇帝陛下安然无恙,以安定人心。

最先赶到宫中来的部分大臣们都有些狼狈。衣衫不整冠带不齐,不过这时候也没人来追究这些了。

大家见皇帝匆匆赶了过来,且龙体无恙,不禁都放下心来。皇帝打眼一瞅,却没有看到丞相公孙弘、大农令石宽等许多老臣的身影,心中不由得有些担忧,连忙派出宫中侍卫去各府中查看,可不要出什么意外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