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现在在长安城内正要想尽办法见元召一面的卜式,他自然还不会知道自己未来的前途。他现在最大的奢望,就是这位已经名满天下的元侯能够抽出一点儿时间,听听自己对一些事的看法。
然而,在这个档口上,想要找机会见元召的人太多了,如他这样的人进到侯府又谈何容易。卜式已经在长安城中待了很久,期间虽然结识了大批的同道中人,也算是一大收获。但始终没有见到过元召一次,不免心中很是失落。
好在,听说元侯的大婚之期日益临近,等他忙完这一阵后,应该还是有机会的。听说那位年轻侯爷很是平易近人,待人接物并不看身份高低。长安风物繁华无比,在此多盘桓几月长些见识,也是一桩美事。
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卜式和近日新结识的一大帮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商人们停留在长安,每日里饮酒高歌品尝美食,日子倒也快活。
只不过,今日听到些传闻,大家伙儿的心中忽然就有些忐忑起来。酒既无味,菜也难吃,虽然还不知道市井酒楼间所传的是真是假,但这终归是一个不好的消息,每个人的脸上便都带了疑虑之色,聚在一起,低声谈论着。
事情发生的很突然,几乎可以说是毫无预兆。即便以长安人对朝堂之事的极度敏感性,都没有人能提前想到,有人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在含元殿朝会上对年轻的侯爷元召发动了攻击。
现在流传开的确切消息还并不多,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在今天的朝会上,当着皇帝和所有文武百官的面,有几个重要的大臣先后走出来,对并不在场的元召进行了严重的参奏。
一脸肃穆的大宗正刘轩,集合了宗室元老们的一致意见,对于已经决定下来的以大汉长公主下嫁安国侯元召一事,从大汉制度到法理传承,从几个方面进行了严厉的驳斥。并且代表宗室表态,请求皇帝陛下收回成命,取消这桩婚事,以避免为后世留下不好的影响。
老家伙理直气壮,站在含元殿上,不怒自威。他以大宗正的身份说出这番话来,有些与元召相善的大臣即便是想为他争辩,却也是感到有些无从下手了。
而与这件事比起来,随后走出来的大汉廷尉杜周参奏的内容,就让在含元殿上的所有大臣都尽皆失色了!
在大汉史馆的很多资料中,发生在这年春天的几件事,被较为详细地记录了下来,起因后果的整个过程都很完备,使得后人能够全面地了解这几件事的所有细节。这对于以史笔简练而著称于世的大汉太史令来说,是件极为罕见的事。
其实后人不知道的是,在当时的许多人心底,都与太史令是同样的想法,那就是把这几件可以说是影响重大的事弄得清清楚楚,然后把最真实的真相封存于史书和民间流传中,所为的原因只是一个,为圣者辩护,爱惜其羽毛!
世间事有时难分对错,有灰有白,而有些事又自然公道在人心,黑白最分明。局内人为利益所纠缠,不得不违心。旁观者看这一局棋,却不过掌上观纹。
大汉长安城的权力格局,已经平静了许久未起大的波澜。也许是朝堂上静极思动,压抑了许久的野心随着春天的到来慢慢苏醒?也许是九龙宝座上的那双眼睛不能忍受这潭静水?兴风作浪的暗示究竟来自何方,是在这个随后卷起巨大风暴的春天里大多数人都未曾弄明白的事。
说是几件事,其实也可以归纳为一件事。因为这些事件的矛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就是那个身兼长乐侯和安国侯这两个爵位的二十一岁年轻人。彼时,大汉帝国百业正开始振兴,大批俊彦英才春风得意,被世人敬称为元侯的人正式穿上符合他尊贵身份的冠袍冕带,在繁花似锦的长安春色中,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也预示着他人生中最重要时刻的到来。
外界传的纷纷扬扬的大婚之事,其实已经基本确定了下来。一应各种准备自然是极其繁琐,许多与之相关的人都忙得不亦乐乎。不过这所有的一切,元召无需操心。他现在主要的精力还是要放在西征大事上。
在元召的手头上,现在唯一一件皇帝钦命交办的差事,就是让他全权负责征伐西域大军的全部后续事宜。对于这件牵涉到国运转折的事,他自然是全力以赴,心中不敢懈怠半分。
军事上的胜利,他有很大的信心,在这方面无需多做考虑。元召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最大可能的把取得胜利后的果实扩大和把汉军的损失降到最低。为此,他不惜组织动员了多年来储备的全部力量,以充足的保障关于西征的后备支援和供应。这其中就包括调集大量的船队转运物资和随后的商路跟进、铺展。
一切战争都是为政事和经济利益服务的。这个思想,经过他这么多年的灌输,已经得到了皇帝和朝野民间大多数人的认同。这次西征军出发以后,除了以燕北聂家、东海徐家、蜀中卓家等为首的大批富家豪门随之组织力量后续跟进之外,更有许多四海民间的大商贾闻风而动,纷纷来到长安,想要找机会搭上元召的关系,如果能在通商西域这个巨大商机中分得一点儿好处,那可就真是天大的机遇了。
大汉朝发展到今天,如果要问什么发展的最快,所有人有目共睹,既不是军事,也不是农业,而是在以前被视为“贱业”的商贾之道。
在以前的各个朝代中都被划为“贱民”的商人们,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他们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竟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