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夜色中料想他看不清自己的脸色,但霍校尉知道现在脸上一定是成了一块大红布。听到他在胡说八道,羞得再也站不住脚,低低的哼了一声,转身顺着剑湖的堤岸跑下去了。
跑了没有多远,正好碰到几名奉命夜间巡守的黑鹰军士卒,忽然看到骠骑校尉从那边急匆匆的过来,连忙立正行军礼。却见自己的主将挥了挥手,几个人连忙让开,不敢多问继续往前巡查去了。
他们自然不知道这位令人生畏的主将心中,此刻波澜翻腾的厉害。
“自己刚才借机会终于真真正正的抱过了他啊!原来,师父的个子还没有自己的高呢。他不会想到自己的心思吧?那可太丢人了……不过,终于可以作为一军主将军去独立出征,只要师父答应的事,他一定可以在皇帝面前做到的!”
曾经在万马军中威风凛凛无人敢于直视的骠骑校尉,心中胡思乱想着,慢慢的顺着河边道路往自己的住所走去。此时春风拂过大地,万物正在生长,夜色中却无人知,巾帼红颜亦是豆蔻梢头,情窦初开……。
元召却并没有回去,他仍旧站立在原处,感受着迎面春风带来的气息,心中不禁有些无可奈何。关于感情的事,虽然已经察觉到了些什么,他却不知道怎么处理才好。也许只能留待时间来慢慢解决吧,到时候总会有办法的。
“真的决定要出兵了吗?一旦开战,这可是一场复杂的多国大型战争啊。可有几成胜算?”
“大汉必胜!虽然战争的过程可能会有些曲折,但……你不相信我吗?”
元召侧过脸来,看着走到身边的匈奴王子,给出了十分肯定的回答。余丹点了点头,如果说在流亡与背叛中经过了这么多年他已经极少有相信的人,那么眼前的这个人,他却有着没来由的信任。
“余丹,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将来的路?……或者说你作为匈奴人的王子,有没有想过匈奴人的将来?”
听到元召的问话,余丹的心中剧烈的跳动起来。他知道,元召问出的这个问题,他一定早就想过了,而且极有可能有了一种想法。
“元哥儿,我相信你!我想听你说……你已经策划好的那条道路。”
从西域归来的大汉使团自渭河码头上岸之后,在长乐塬上只不过是暂时停歇。然后他们要马上赶回长安,向皇帝陛下汇报这次的出使情况。虽然这次出使对于朝廷来说算得上是失败,但元召得到了他想要的许多东西。这也是董仲舒肯亲自过来迎接的原因。
在这几年的某些闲暇时光里,学识渊博的这位儒学大宗师从元召的嘴里听到了许多他从未听说过的知识。这引起了他很深的兴趣。
可以窥探星辰日月规律的天文学,可以通晓天下山川形势的地理学,还有可以计量计算世间万物把什么东西都可以量化比较的计数学,各种让人恍然大悟的物之原理学规律……所有的这些,都让他有目瞪口呆之感。
董仲舒从来就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他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曾都有过涉猎,尤其是精通儒家学问。曾经为了苦心钻研古之文辑,闭关于家中小楼之上,三年不下楼不窥园,可以称得上是有世间大毅力者。
自从认识元召,被他从江都王那里忽悠到长乐塬上来。他原来的心愿,也只不过是想要借着这位想干大事的长乐侯,向天下人来兜售自己的那一套儒家学说理论而已。既然自己的那一套没有被皇帝所采纳,那么退而求其次,在这座即将落成的天下最大学院里来讲读,让来到这里学习的将来精英人物都认可儒家精髓,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想法是好的,可是自从他来到这里后,儒学大宗师心中有些惶恐地发现,自己从前所顶礼膜拜以为是世间至善学说的儒家言论,也不过是这世间百科中的一家之言而已。
在很多次秉烛夜谈的深夜里,在很多次桃花煮酒竹叶烹茶的激烈争辩过后,他不得不在心中承认,在元召所展现给他的广博知识海洋里,自己大半辈子的所知所学,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流传于中原的先秦各种学说,董仲舒还可以与元召展开辩论,以展现儒家学问对济世救民的重要性和唯一性。然而,对于元召笑眯眯地搬出那些已经在现实中利国利民的所谓物理数学知识来反驳他的空洞理论,脸红脖子粗的董仲舒也只得被他噎的哑口无言,最后气咻咻的哼一声,不知道尊重长者!以掩饰自己的失落。
虽然面子上不肯认输,但实际内心深处已经对那些据元召说是传自遥远西方的知识起了很大的兴趣。世间学问本来就学无止境,董仲舒虽然已经年纪大了,但他对未知事物的追寻,自有一种执着的精神。就连他最崇敬的儒家创始人孔丘,不是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话吗!
从西行而返的大船上,卸载下了元召委托大汉使团在西域各国搜集的一切关于文字记载的羊皮卷。元召已经记不清在与大汉的这个同时代里,西方已经出现了哪些文明。不过这没有关系,他直接采用了最简单的手段,先把能找到的有文字记载的东西都运到大汉来就是了。以后的长安学院里有的是时间也有的是人手,慢慢的整理就好。
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办法虽然有些漫无目的,但成果显著。也就是从这次开始,以后无论是出使各国的大汉使团,还是攻城掠地所向无敌的大汉军队,他们所到之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搜集一切文字典籍,统统地装船运回大汉长安学院来,经过学院精英们的挑选整理之后,选取最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院里的学子们。
当若干年后,天下万国,无论远近,皆翘首瞻望东方这座著名的文华荟萃之地的时候,那种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开放包容的精神,使长安学院这座大汉精英们的摇篮,成为了世间最璀璨的明珠。
当然,现在还绝对没有人会想到那时的盛况。恐怕就连元召自己,最初的梦想也只是建造一座相当于后世大学的综合性学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