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煌煌大汉 岂容小丑跳梁

汉血丹心 流年书柬 3348 字 10个月前

满座的声音都静止下来,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尽皆起立。默默地看着在亭前的那个身影,春风掠过他的青衫,鬓发已经和成年人一样用木簪挽起,虽然他已不再是当初锋芒毕露的少年模样,但此刻他心中澎湃的跳动,却人人都感受得到。

“元侯,我大汉随行将士这次共牺牲七十八人,他们都是为了掩护使团的安全而死去的。除了死在匈奴骑兵突袭以外,还有一部分是死于楼兰、大宛、西羌这几个亲附匈奴人的国家手中……在那样的危急时刻,我们甚至连这些死去战士的尸骨都无法带回来,致使他们埋骨黄沙,英魂不得还乡啊!”

无论是张骞还是使团的其他人,说起那些在异国他乡的生死时刻,无不泣下。余丹默默地叹了口气,他刚要再补充几句他所了解到的西域一些国家与匈奴人最近的勾结情况,却听到元召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

“死去者的每一块骨头都必将回归汉土,加诸于我大汉健儿身上的每一刀每一剑,必将要千百倍的偿还!既然先前没有办法带回来,那么就派我们最英勇的将士,亲自去取吧!”

元召回过身来,所有人都震惊地看到,这位已经平心静气养望达四年之久的人眼中,再次放射出慑人的光芒。

水榭之外带领着十几名军中士卒在此的骠骑校尉听到了传出来的这句话,蓦然转过头时,她终于又看到了师父身上那股久违的气势!在这一瞬间,好像预感到了什么,心就砰砰的跳了起来。

“元、元哥儿,此话怎讲?”

早先坐在元召身边的大汉太子刘琚紧走了两步,来到了他的身前,仿佛要印证自己心中所想似得,他语气急迫地追问了一句。

元召扫了一眼所有人的表情,然后明亮的目光落在了太子的脸上。一字一句说的很认真,水榭楼台内外的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煌煌大汉,岂容小丑跳梁?明犯欺辱者,虽远必诛之!明日长安学院事了后,我元召必定上奏天子,请旨派遣精兵强将即刻西征。当年因为汉匈雁门关大战被中断了的打通河西走廊计划,这次一定要全力以赴,当尽全功!”

元召的话如同疾风卷过了春水,就连楼台外的剑湖也起了风波。太子刘琚咽了口唾沫,他紧紧地盯着元召的眼睛,从那里面看到了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董仲舒无声地叹了口气,看来元召必定是要重新回到朝堂上了,虽然他心中有些不情愿,但在这样的家国大事面前,也只得闭口不言。而主父偃则手捻须髯,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他不禁暗自称赞,西域的紧张局势来的可真是时候,元召在此时重回朝堂主持西征大计,正是最好的时机。

霍去病把手中的赤火剑握得紧紧的,目光扫过部下们时,都从他们脸上看到了兴奋踊跃的神色。心中已经下定了决心,西征西域荡平匈奴,这次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把这机会争到手中!

赞曰:

风起薄雾剑染霜,彩云归、四野苍茫。

披晚霞两襟豪情系,自长城、来万里汉江。

漫赢得、荻花深处,纵萦怀远方。

凝眸看、西域辽阔,风尘吸张。

有人神采飞扬,黄沙起、雁字成行。

旧游尚忆,当时年少,刀锋所向。

俯首间、落英缤纷,怎敢容我思量!

斜阳外,谁赠红尘一段疏狂?

在流亡中原和西域两地的匈奴王子余丹眼里看来,他与元召虽然相识多年,但经过的时光愈久,对方在他心中的神秘色彩便愈加浓重。

也是在脚下站立着的这块地方,他与元召第一次相见。那时他还是匈奴老单于珺宸可汗最中意的王子,大阏氏跟前钟爱的儿子。而元召只是个普通的汉人孩童。

汉家孩童送了他一小包细盐,他回赠了一把金刀,从此结缘。在以后的岁月里,余丹有时候会在想,也许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冥冥中真的有天意存在的吧!他不知道这是不是长生天对他的提示,反正当时在这片还是荒原的土地上,余丹第一次见到元召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这个人对自己往后的命运也许非常重要。

几年之后,羿稚邪弑父篡位,余丹在忠诚的保护者保护之下,逃亡到了与匈奴相邻的西域大月氏国,在那里暂时安身求得庇护。流亡的日子,自然是苦不堪言。夺回草原与复仇的愿望,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一切似乎已经没有希望。

然而就在他日渐消沉的时候,属下们给他带来了从汉朝得知的消息,他少年时的那位好朋友元召在朝堂之上乘风而起,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让余丹在大喜过望的同时又萌生了新的希望,于是在说动大月氏王同意与汉朝的交往后,他作为中间联系的使者,亲自来到汉朝境内,见到了长乐侯元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