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长安动 风云生

汉血丹心 流年书柬 3473 字 10个月前

此时正午时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上下酒楼百余桌宾客,热闹非凡。季英为了这些身份不同的人各自方便,吩咐手下人很细心的安排在了不同的楼层。这倒不是季家对待来客分三六九等,而是纯粹为了大家都方便而已。

按理说以季心的身份和高寿年龄,本来是不用在这儿全程相陪的,他只需要来露露面,接受一下大家的祝贺,自去清修静养,由季英在此就好,自然也无人见怪。不过今天有些例外,季心老爷子心中高兴,他想要好好的听听大家议论的消息,所以就兴致很高的留在了这里。

在这第二层酒楼上共摆设了九张席面,能够有资格坐在这里的,身份自然都非同小可,皆是大有来历的人物。在朝堂上为官的就不用说了,就连王侯也颇有几位在座。

这样的庆贺聚会,本来就是互相交流谈论的好机会。何况现在接连轰动长安的几件大事,更是值得大谈特谈。听完季心老爷子的感慨,附近听到的人纷纷点头附和,更有几个素来对元召钦佩的,开始慷慨激昂地讲述他离开长安后平定真番、挥师草原的那些作战细节,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儿听来的,反正是说的有鼻子有眼儿神乎其神的,第一次听说的人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津津有味儿,更有的神色激动彷佛身临其境,就连季心也是眉飞色舞,连连叫好!

而在这座中,离季心主位不远处微笑倾听的一位温婉夫人,听着那少年做出的这些功绩,脸上充满了宠溺的笑意。她回头望了望站立在身后的女儿,心中宽慰无限。

亭亭玉立的少女这几年越发出落的美丽动人。在长安城中,梵雪楼苏家大小姐的美貌,只要见过的人都过目不忘。苏灵芝的美,在于纯净无瑕,就如同一块温柔美玉,让人心生怜惜而不忍冒犯。

苏红云今天带了女儿前来祝贺,本来是想送上贺礼后祝福季心老爷子几句就回去的。却没想到季心越老越重情义,在叙谈中说起当年兄长季布承受大侠朱家的救命之恩,一直未曾相报之事,不免唏嘘。

身为朱家的后人,苏红云虽然与过去的流云帮已经割断关系多年,但此时回想起旧事,也添了许多感慨。又听季老爷子念叨起元召那小子又不在,酒席上不免无趣,她本来也是飒爽的性格,就答应留了下来,且待酒宴完毕后再回去也不迟。

梵雪楼与明月楼这几年来因为元召的关系,在生意上增加了许多相互往来间的合作,即便不为了旧日的渊源,这层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无论是季英还是季家上下,都对苏红云母女非常尊敬。

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苏红云对灵芝微微示意,然后微笑着对季心说了一句:“难得老爷子如此高兴,小女灵芝愿吹奏笛音一曲,以代表梵雪楼祝贺今日寿诞之喜。”

苏红云自是好意,却未曾料想,由此又惹出一段大麻烦来……。

世间事本来难料,就在李广、卫青、元召三方面与匈奴人的作战即将面临最紧要关头的时候,长安城中却正在发生着一些意想不到的事。

汉匈大战在雁门关外终于全面爆发的消息,连同此前的几次战报,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接二连三的由急如星火的八百里飞骑驿马传到长安,朝廷内外的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

如果说不久之前的兵马调动,已经使汉朝民众预感到战争即将到来的话,那么现在到了真正大规模发生的时候,各种紧张不安、人心惶惶的情绪,还是不能避免的。

匈奴骑兵的残暴,长安和北方的民众记忆深刻。纵兵千里,铁蹄蹂躏山河,兵锋最盛时直到长安近郊!这样惨痛的教训,在大汉朝开国近八十年以来,发生了不止一次。

匈奴骑兵是可怕的,是很难以战胜的,更是防不胜防的。这样的认知,至少存在于汉朝三代人的记忆中。几位先朝皇帝一直采用的防御姿态,更是加深了朝廷内外对于匈奴人的恐惧感。他们最大的期盼,就是汉朝的将士只要把匈奴骑兵挡在长城之外就好,至于说要去主动地展开进攻,甚至想战胜匈奴帝国,这样的事,不要说是臣民们不敢去想,恐怕就连皇帝本人,也没有这个信心吧。

然而这几天传到长安来的消息,打破了一直以来的这种认知。面对着十万铁骑压境的局面,长城之外,汉军在与匈奴人的交手中,连战皆胜,已经铺开了架势,要与匈奴骑兵进行一场从未有过的大战了!

当这样一连串的消息在皇帝陛下的亲自授意下,开始传遍长安城内外的时候,到处都开始沸腾起来。无论在什么时候,战争总是最激动人心的,尤其是当大汉朝发展到今天,天下繁荣昌盛的局面已经开始显现,身为大汉子民想要安居乐业的心情更加迫切,在这样的气氛下,真的是需要一场对北方宿敌的胜利,来安定人心,促进臣民的团结一致,使良好的局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无论是街头闹市还是茶楼酒肆,也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这两天聚集起来议论的,无一例外,都是北疆与匈奴的战事。再加上就在昨天,大汉征伐辽东的军队凯旋而归,从长安得胜门而入,押送着此次的各种缴获,穿越半个长安城,最后献俘于未央宫前。听到消息出来观看的长安民众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当皇帝陛下亲自走出未央宫,在赫赫宫阙之前迎接这支队伍的时候,所有人才知道,原来这次东征,大汉太子刘琚竟然就在军中同行,而且不畏艰险,随军渡海而战,一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样的事,不管人们心中是不是知道这是皇帝的特意安排,还是为太子赢得极大的名声和荣誉。毕竟亲临苦寒的辽东前线,对于自小生长在深宫的太子来说,已经算得上是极大的考验。而且还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太子在其中的功劳当然不可抹去。

可怜的真番王卫右渠一旦成为阶下囚,连一个跟随的亲近之臣都没有,可算得上是众叛亲离了。有大臣当众宣读了皇帝圣旨,也就此决定了这位曾经王者的命运。在由尚书台起草的这份旨意中,历数卫右渠狼子野心勾结匈奴人,无故侵略汉境,屠杀军民等罪行,犯下十恶不赦之罪,特此明正典刑诛之,以为后来者之戒。

“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