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军中将士对她了解的并不多,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这“少年”的名剑、宝马还有她那位名震天下的师父。不过,也有部分人知道她的极不平凡,那就是曾经一起去过西域的几十个黑鹰军士。
霍去病在西域归途,以五十骑大破大宛追兵,单骑突阵诛杀大宛王的事,被元召压了下去,并没有传扬开来。元召这样做,自然有他的考虑。外人不知道当然没什么,但在这些熟知内情的人心里,早已经对这位少年小将十分尊崇。
元召渡海东征,这次没有带她前去,霍去病不免郁郁不乐了好长一段时间,虽然师父临走之前好言安慰过她,让她在家好好习练武艺,并且答应明年春天一旦黑鹰军有战事,一定让她随军。
即便如此,师父不在的这段日子里,她已感到百无聊赖。因此,听到黑鹰军北征匈奴的消息后,她便再也待不住了,马上去找了舅舅卫青,强烈要求一定要跟着去。卫青受不了她的缠磨,只得答应下来,让她以普通骑士的身份跟在自己身边。
大军检阅完毕,各种辎重配备整齐,见一切都没有遗漏,车骑将军卫青不再多说什么,一声令下,前锋先行,营门大开处,马蹄踏碎枯草败叶,旌旗半卷,两万黑袍罩甲的精骑陆续开拔,沿大道向北方而行。
就在离这边不远的高处,送行的人在此挥手致意,看着这只雄壮的队伍逐渐远去,虽然不能亲身跟从杀敌,但心中的豪迈之意不禁油然而生。
“董师,观此军容气势若何?”
名叫主父偃的灰袍清瘦者,笑呵呵的看着与自己年纪相仿的略胖那人,眉宇间有掩饰不住的得意之色。
对面那人却不是别人,正是几天之前从江都一路风尘赶来的董仲舒。主父偃与董仲舒这两个人,本是青年游学时的旧识,也曾经互相倾慕过对方的名声。只不过两个人所学不同,虽然都是学富五车之辈,但主父偃侧重的是经世之学纵横之术,而董仲舒却业精于勤专攻春秋六艺。
“呵呵!果然不错,我虽然不善于兵家之道,但也看得出这支黑鹰军是一只真正的精锐之师。我想他们此去,一定会取得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战绩的。”
“那是自然,即便是不为了别的,就只为了报答小侯爷在他们身上付出的心血,也一定要打几场漂漂亮亮的胜仗,才能对得起他嘛!”
没有人比主父偃更清楚元召对这支黑鹰军寄予了怎样的厚望,今日终于成军而战,必当一战名动天下,建立惊世殊勋,耀武飞扬,方无憾矣!
北疆长城沿线的烽火台相继点燃了,几百里防线范围内,都已经能够看得见从草原方向而来的烟尘,那自然是万马奔腾形成的巨大场面。
疾如流星的快马,载着马背上的红翎信使,不停的向长安城传递着最新军情。时隔几年之后,匈奴骑兵又一次大规模踏出草原,开始发起对汉朝的攻击。
这个消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传遍江北大地,夹杂着谣传和一些不实信息,一时间不免闹得有些人心惶惶起来。匈奴骑兵的来去如风,曾经给许多北方郡县的人造成过很大伤害,在心头都留下过深深的阴影。因此再度听到这样的消息,害怕总是难免的。
不过就在这样的时候,有一道令所有人精神为之一振的朝廷诏令发布了。天子谕旨,广布天下,大汉要正式与匈奴开战了!
“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故兴师谴将,以征伐其罪……!”
在这道措辞严厉的诏书中,所有人都从中听出了当今天子的决心。心中都不由得升腾起一种强烈的预感,汉匈之间的国战终于要正式开始了。
国家的战争机器一旦运转起来,那效率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经过这几年以来皇帝刘彻的大力集权,形成了一套在他领导下快速处理紧急事务的机构,现在终于发挥了它的作用。
元召虽然远在辽东,尚书台的那几位才俊也足够支撑大局了。在他们的手中,皇帝的意志得到最及时地传达,各项战争准备在有条不紊的迅速完成中。
在拜卫青为车骑将军后,皇帝又拜宿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命令他统帅由北营和细柳营抽调的部分人马组成的一军,到时候与卫青的黑鹰军分头出发,到达北疆之后,与戍守右北平的李广兵分三路,寻机与匈奴作战。
皇帝刘彻对于这次战争十分重视,亲自授予作战方略。卫青回到黑鹰军营地后,早已经得知了确切消息的将士们群情踊跃,纷纷请战。
面对着全军高涨的情绪,卫青自然也是信心满满,一向严肃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他当初听从元召的劝告,从未央宫侍卫转入军中,等待的不就是今天吗?
随着卫青从长安而来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与他有着过命交情的公孙敖。这两年,公孙敖担任巡武卫将军的职务,负责巡守京城内外的治安,也算是得到重用了。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个只有三千手下的将军名号,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重新回到黑鹰军中,哪怕是担任一个普通的校尉他也愿意。
这样的话,每次相见他都会对卫青提上一回,请求他想办法把自己给讨回去。卫青便每次劝他,让他耐心等待不要急躁,时机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帮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