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吉心中的惊骇已经无以名状!他感觉大事不妙,百忙之中全身的修为发挥到极致,尽最大能力向一边跃开去,想要暂避其锋芒。
就在他身子跃开的同时,汉刀与玄刀已经相遇,这把百炼宝刀在这一刻竟然如同朽木一般不堪一击,从中折断了。然后,让人更加不敢相信的事情发生了!
元召掌中汉刀不过三尺长,一刀斩下,给人的错觉却好像是忽然暴涨了百倍长度,如同化作了刑天巨斧,那股气势,声如雷霆,直如把面前范围之内的一切都要碎为齑粉!
金永吉玄刀断后,身子往一边跌出去有几丈远,落在乱石堆中,胸腹丹田间气息紊乱,几大口鲜血喷涌而出,随后眼中所见情景,却比伤重的恐惧更甚。
只见从元召落地站立的地方开始,刀势所及之处,一道劈开的裂痕由近而远直到十余丈外那处石涯,石涯间有碎石纷纷滚落到海中,溅起海水无数。石壁上一道手掌宽的开裂清晰可见,贯通置顶。这一刀之力,竟然破坏到这种程度?!
金永吉艰难的支起双臂,白衣如雪变得如血,在这一刻,他忘了重伤,忘了吐血,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在回旋,世间竟然有人可以达到如此修为?武学究竟何处才是尽头啊!
两个弟子跌跌撞撞的从碎石间跑过来,扶住了素来在他们眼里无敌的师尊,惊慌失措的擦着他嘴里不停涌出来的血,几乎就要哭出来了。
在他们惊惧的目光中,不远处站立着的少年并没有再出手,他平息了全身的磅礴气机,垂下手臂时,那把片刻前刚猛无匹的汉刀节节寸断,化为尘埃。
“你输了。不过,你已经算是世间的极强者了,我这一招不得不尽全力而战,所以……你的伤重恐怕……难活。”
“无、无妨……我余生所求,不过是想见识到世间至高武学境界,现在已经无憾了……那么,先前遗愿,不知……?”
“……好,答应你。”
生命流逝,一个传奇就此戛然而止。
也许是因为大汉朝沿袭自春秋战国那个伟烈时代的缘故,朝野内外无论军中民间,尚武精神绵延成风。就连那位汉廷太史令,虽然身为一介书生,骨子里却也深受这种风气的熏陶。
在大汉帝国盛世开始的时候,曾经涌现出无数惊才绝艳的人物。他们如同一片璀璨的星辰,装点了壮丽辽阔的苍穹,令后人顶礼膜拜尊崇仰慕。
那些金戈铁马开疆扩土的赫赫功绩自然不必去说,只是曾经在史书中记载过的许多侠客英豪事迹,也足以令后世之辈心潮澎湃了。
世间流传的元公传说中,除却他那些震铄古今的丰功伟烈,据说他还是一个绝世的武学高手。不过这样的事,在官方所著的《大汉帝国史?元公世家》中,并没有多少提及。也许在当时的人看来,相比起他在朝政、军事、经济等这些军国大事上所做出的巨大成就,个人武勇只能算是小道了,略而不书,也无损于他的盛名。
不过,在太史令单独为世间武者所作的《大汉帝国史?游侠列传》中,却有几次提及元召之处,其武学造诣之深厚从中已经可见一斑了。
彼时辽东海外的原真番国早已收归大汉疆域,化为四郡之地,那些地方居住的民众自然也就成了汉朝的子民,因此,《游侠列传》记载中曾经收录名叫金永吉的武学宗师事迹,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就是在这个金永吉的名录中,大汉太史令打破惯例,曾经不吝笔墨的记入了一段武者决战的过程,决战的两个人,一个是金永吉,而另一个就是元召。
这次发生在大汉水军东征时候的较量,对于元召来说,不过是他波澜壮阔一生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对于被称作玄刀神的金永吉来说,却是他一生武学的姐姐,也是他生命最后的终点……!
《大汉帝国史?游侠列传?卷三》:“……元公渡海东征,至永川口,金永吉临海邀战。永吉素称刀神,部将唯恐公有失,欲弩箭射杀之,元公阻止。遂单身而去,轻舟两叶,共饮酒一壶,简略生平,托以后事,如相交故旧。后相战,激浪潮头,翻卷碧波,刀山幻影叠涌千重,气象不似人间所有。见者无不惊骇股栗!……战至酣处,元公神威所至,刀劈云涯,石为之裂,海天变色。金永吉双刀尽断,重伤,自知必死,笑言‘今日始知天地大道,虽死无憾矣’!……永川口临海云涯处,名断神涯者,由此而来也。”
后人从这些简单描述中,遥想当年英雄风姿,心中涌起的皆是满满热血崇拜。却不知道,在当时亲历者的眼中,却并没有感到这么轻松。
自从金永吉现身,隐隐猜出他的身份后,永川口上的所有人心中又都涌起巨大的希望。在真番武者的心目中,这位玄刀神的声望是无与伦比的。虽然一人可当百万兵这样的说法是胡说八道,但最起码把面前汉军的锋芒阻挡住还是没有问题的吧。只要汉军不敢从永川口登陆,那就还有一线转机,说不定王险城的援军马上就到了呢!
汉军楼船上的人也是满满的胆心,所有船上的将士们都涌到甲板船舷,远远的注视着海面上的动静。公孙戎奴和张次公早已大声吩咐最骁勇善射的几十个黑鹰军劲卒严阵以待,一旦小侯爷有丝毫的闪失,就马上弩箭攒射把那真番人射杀。
即便是朴友南入门最久,跟了玄刀神这麽多年,他也从来没有见过师父手中的双刀同时出鞘。然而,面对着那个外表平凡的汉家少年,长短玄刀在这时的海面上,同时绽放出了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