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过平灭东越和西南夷经历的君臣眼里,这真番小国也不过与那几处相仿而已,当初的那几场仗打得那么轻松,也不过出动了万余地方驻军,真番国竟然敢如此作恶,那就不妨给它点狠的尝尝,经过朝堂商议决定,这次就出动兵马,彻底把那片地方收回来,重新划归大汉管辖,也好一劳永逸地消除隐患。
朝廷君臣终归还是有些轻视真番的,既然要出兵,镇守在北部边关的精锐汉军自然是不能轻动的,长安附近的几支军队也责任重大,不能远离。最后的决定是,皇帝陛下旨意,命令从各诸侯国驻军中抽调兵员,以这些地方部队组成两万东征军,拜左将军荀羽为征东将军,从陆路奔赴辽东。
然后又下一道旨意,命令驻扎在五湖的大汉水军,由楼船将军杨仆亲自率领,沿大江而下出海,从水路星夜去往真番,形成两路夹攻之势。意在一鼓作势,干净利落地消灭卫右渠的军事势力。
这支南方水军,是大汉朝唯一的一支水上军事力量。它的前身和拥有的大型船只,都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当初始皇帝求仙问道,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打造了好几支大型的船队,其主要目的就是用来帮他出海访仙山寻求神仙术的。汉朝转为军事用处后,虽然有些破旧不堪,但也还可以装载兵员用来作战。
楼船将军杨仆接到旨意不敢怠慢,集合起全部水军将士,又搭载上南方诸侯国驻军共计两万余人启程,转海路十余日后到达辽东。在与荀羽率领的陆军取得联系后,开始对真番军发动进攻。
在汉朝的土地上烧杀劫掠一番之后退回真番国内后,面对着杀过来的汉军,领兵的真番将军却显得十分软弱无能,到处都在节节败退,几天的功夫,就退到了大同江以南,利用有利地形据险而守。
见战事如此顺利,第一次率军远征的楼船将军杨仆洋洋得意,为了取得首功,早日攻破大同江边的敌军防线,第一个进入王险城,活捉真番王,他并没有按照约定等到荀羽所部来到后,再共同发起总攻。
杨仆命令所有的舟船溯江而入,在江面上摆开了几十里水路的阵势。他的打算是先利用这种强大气势威慑挫败对方坚守的决心,然后趁机强行进攻。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静静埋伏在江岸城墙上的那些真番士卒正用冷冷的目光看着大汉的船队,看着敌人终于进入了一个大大的圈套……。
刚刚在长乐塬上待了没有几天的元召,又跟随着传旨的内侍匆匆返回了长安,甚至没有来得及了解辽东兵败的整个过程,余下的,是在马上听完的。
他没有想到,只不过是短短几个月时间,辽东形势已经恶化到如此地步。大汉朝到目前为止仅有的一只水上军旅,在渡海作战以后,就在真番国的大同江上陷入埋伏,所有战船被焚之一聚,全军覆没!
近万水军连同船上搭载的万余步军,或者在船上被烧死,或者因为被截断后路被真番军队团团包围,最后在大同江边战死,除去极少数重伤被俘虏之外,两万多的从水路进击真番的这一路汉军,尽皆落得如此悲惨下场……。
而另一路从辽东陆路出发的一万多汉军,一路势如破竹的攻入真番腹地之后,惊闻水路军覆灭的消息,知道两路合击的计划已经失败,领军主将连忙组织全军后撤之际,却已经为时已晚,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出现在战场上的数千匈奴骑兵阻断了他们的退路,而一路佯败的真番军队忽然掉头攻击,前后夹攻之下,汉军大败,死伤近半,剩下的人在主将率领下拼死杀出重围,撤退到附近的一座山上,踞险以守,至今生死不知。
风寒扑面,元召心中更寒。令他有些意外的是,东北方的那个邻居,在现在已经有了这么强的战力了?自己还是有些大意了,在去西域之前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没有详细地过问一下,以至于造成这样无法弥补的遗憾。对那些死去的将士,他感到很内疚。
无论是真番还是东瀛,上下几千年对于华夏造成的只有麻烦。元召有些时候想起来,会感觉很奇怪,按说这些地方人最开始的祖先,都是从中原华夏因为各种原因流亡过去的,怎么就会养成了那么样的狼子野性呢?难道真的是什么土长什么苗?
想起两万多大汉健儿的惨死,又想起记忆中的某些夙债,有一个念头在他的心中冒出来,而且越来越坚定,等到他看到长安城巍峨的城墙就在眼前的时候,已经彻底的下定了决心。既然早晚会养虎遗患,那就为了后代子孙的安宁把隐患种子彻底的铲除吧!
未央宫宣室阁中,元召终于看到了这次朝廷发起东征始末的全部资料,事态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皇帝刘彻脸色阴沉的坐在那儿,不知道是为自己的这次轻率而后悔,还是为了死去的那些将士悲痛。而一边的韩嫣这次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失去了往日的那份骄傲劲儿,元召进来时撇了他一眼,看到这位脸色苍白的宠幸之臣双腿竟然有些发抖。
先顾不得理会韩嫣的异常,元召又重新把手上的所有资料从头看了一遍,心中不由得暗暗叹息,因为自己的参与,加速了许多事的进程,大汉这几年发展的太顺也太快了,以至于从皇帝到臣子们心中都产生了一种自大的情绪。这种情绪也传染到了出征的将士身上,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真的以为大汉兵威所至处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敌人就会望而披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