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笑谈天下布棋局

汉血丹心 流年书柬 3298 字 10个月前

元召侃侃而谈,对待司马相如、终军、东方朔、严助等这些以后将会是他在朝堂上很重要助力的人,每次谈话,他都力求讲的明白些,使他们知道自己真正的目的和计划,久而久之,相信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办事手段,会受到熏陶和影响的,这才是他想要达到的目的。

“西域那些国家的财富和物产,是超出我们想象的,而且西域往西的世界,更有千邦万国。有很多我们从未见过和听过的文明存在广袤的大地上。西域的通道一旦打开,就等于打开了一扇汉朝通向世界的大门……毋庸置疑,我们大汉是这个时代最强盛的王朝,有着璀璨的文明,庞大的军队,深厚的经济基础……可是要想把这种强大永远得保持下去,只依靠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是绝对不行的!只有不断的吸收、学习、获取外面世界的精华为己所用,做到包容兼并不断成长,才是王道!”

司马相如的脸色变得越来越凝重,他自负才华,游历天下,探寻世间大道,自以为已经理解了古之先贤的许多治世道理,可是今天听元召一席话,竟然有茅塞顿开之悟。这位闻名天下的才子,不禁站起身来,郑重地整理衣冠,躬身下拜。

“元侯心胸,令人拜服,长卿远远不及!今后在朝堂之上,愿时时加以提点,聆听大道。”

能令这位自负甚高的大才子折腰,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事。在司马相如看来,词赋文章不过是小道罢了,只有真正具有胸怀天下高屋建瓴的人,才是最值得敬服的。

元召自然不会托大,连忙逊谢一番。两人契阔相谈,甚是投机。文君在一边笑语盈盈,红袖添茶,直到夜深明珠儿困得睡着了,方才各自归去歇息。

在今天的酒宴上,当那几位代表着蜀中财团的富商,一番敬酒恭维之后,向元召委婉地提出,能不能在朝廷的西域计划中有所作为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下来。

除了元召之外,现在还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地了解这条道路的开通,对中原,对大汉王朝,甚至对整个汉民族的历史意味着什么。这条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元召相信,在自己亲自开拓和主持下,将会比历史上的那条“丝绸之路”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取得的成就,也必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这将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也不是只凭着几个人、几十个人就能做好的。这需要战争与流血,需要侵略与慑服,更需要融合与包容,互惠和互利。想做到这些,只凭着大汉军队的锋芒是不够的。

以战争作为主要手段,以汉家文明为熏陶,辅以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从军事、文化、经济三个方面展开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最后收获最大的庙堂利益,这就是元召作为尚书令,为皇帝制定的西征国策。

在元召的构想中,清除掉匈奴人的威胁,打开西部国门之后,与西域各国的商贸交往,只凭着朝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民间资本的参与。而这些富有长远眼光的豪门巨富,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商贾逐利,天经地义,只要给他们画下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那么,只要有十倍的利润,他们就会不辞辛劳,有五十倍的利润,就会趋之若鹜,而如果有了百倍以上的利润,那么就可以拼上身家性命放手一搏了。有时候,元召感觉与这些人打交道才是最轻松的,因为他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能挣钱,挣富可敌国的大钱!所以,要想让这些人死心塌地的出力,只要能让他们达到这个目的就行了。

至于领着他们挣大钱,对别人来说也许很难,但对于元召来说,这算是个事吗?这片千年之前的广阔天地间,有的是未知的财富等着去开采、去发掘,他需要的,只不过是随便的动动手指而已……!

暮色长安,琉璃檐下,满城尽带黄金甲。从来此季最匆匆,擦肩一叶都牵挂。

须待明日,还有梅花,风雪归人骑白马。多少家国天下事,红尘落地在天涯。

朔风横过关汉大地,长安城内外又开始飘起雪花。终南山远近的山林丛木,渐渐披上银白。今年冬天的雪似乎格外多,一场连着一场,连绵的似乎没有尽头。

外面虽然是飞雪连天,青郊外酒楼内却是热闹非凡。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元召就算是酒量再好,面对着这些豪爽热情的关中汉子,也终于顶不住了。在这个时候,两个厉害的徒弟是无能为力的。后来还是文君替他解了围,强行把他从包围圈儿中拽了出来,带到后院,让他好好休息。

元召沉沉睡去,一觉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暮色时分,房间里生了炭火,灯光中感觉很温暖踏实。一个小小的身子,在他身边爬来爬去,胖乎乎的小手总是想来拽他的头发,却被在一边的人一次次的又拖远些。

“醒了?你啊,以后要注意些了,喝酒伤身,身子还未长成,自己不懂得爱惜自己啊!”

已经作了母亲的女子,举手投足之间更显得温婉,一边嘴里嗔怪着,一边把手中刚刚做好的棉衣递过来,示意他穿上试试。

元召有些不好意思的翻身爬起,连忙伸手接过来,自己酒醉睡到这么晚,却又劳累文君阿姐在一边守候,心中实在是有些过意不去。

在一边玩耍的小明珠,见他终于醒过来了,知道母亲不会再阻止自己,早就爬到他的身上,调皮的翻来翻去,却是与他甚是亲近。

“这小东西与你倒是投缘,轻易见不了几次面,一见面就不要娘亲只想要师父了啊,呵呵!”

“明珠自然是聪明的,有阿姐和长卿兄长的熏陶,将来必成大器。”

世间有哪个母亲不喜欢别人称赞自己的孩子呢?听了元召的话,卓文君早已是眉花眼笑,她现在心中尽是喜悦和满足。

“先说好了啊,你这个师父可不许偷懒,一定要好好的替阿姐教育好他,再过两三年,等他稍大些,就去放在你的身边,我们也好安心些。”

“阿姐放心就好了。只要你们两人舍得他吃苦,我一定竭尽全力,好好的把明珠儿打造成一颗真正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