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还没有公开,但一些准备工作,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兵家之决胜,不在战场,而在先期的帷幄之中!”元召说过的这句话,皇帝深深的赞同。
这样百官齐聚的大朝会,并不会经常举行,因此,一次性解决的事情也会有很多。各主管大臣们的奏事,占用了很多时间。皇帝今天心情大好,大部分都进行了现场的批复,气氛是难得的融洽。
当丞相平津侯公孙弘出来奏事的时候,他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附带的提出了一个建议。许多多少知道点内情的人,吃惊地抬起头望过来时,却见这位丞相大人面色平静,好像说的这是一件分内之事。
公孙弘进言的是,请皇帝下诏,除却军伍府衙之外,严禁天下郡县的百姓再携带持有弓弩,把这种武器列为违禁品,一旦有人违反,可定罪论处。
他的理由列举的十分充分,称弩箭之犀利,常人难以躲避,一旦被贼人所得,用以作恶,实在是为害严重。如果有十个贼人张开弓弩,那么这种威胁,就算有一百个官吏都不敢上前捉拿,这就给了他们很多逃脱的机会,以后贼人作恶将更加猖獗。如果把弓弩列为禁品,严禁普通人持有,那么抓普盗贼时就会顺利很多,盗贼没有这种利器,便只能与官吏短兵相接,短兵相接则人多者胜,以众多的官吏抓捕少数的盗贼,得手到擒来。
皇帝微微愣了愣,公孙弘的这番话,其实说的非常有道理。刘彻想起元召在朱雀门外被弩箭所伤之事,即便以他那么大的本事,都难以幸免,其他的人,当然对这种大杀器更没有抵御之力。看来,丞相应该是也听说了这件事的细节,这才有感而发的。
大汉朝的建立,历经了秦末兵火战乱的洗礼,是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再加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尚武之风影响,因此对普通民众持有武器,并没有什么限制。不像别的一些朝代,禁这禁那的,恨不得搞得普通老百姓手无寸铁才好。
皇帝略一沉吟,要是这样说起来,发出诏令严禁弓弩,倒也是一件可行之事,不失为一种减少犯罪的好办法。他的心中已经有些同意,却先没有表态,而是把这个建议交给殿中的群臣,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意见。
御史大夫张汤首先表示赞同,然后是廷尉杜周,随后九卿重臣以及殿中的大多数臣子们都附和了此议。这是一件对当政者有利的事,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当然是赞同的居多。
皇帝微微点头,他正要出口下旨定下此事,忽然心有所感,撇了一眼一直未发一言的尚书令元召。
“元卿,为何一语不发?对禁弩一事,可有说乎?”
“陛下,既然问到微臣,那我倒有些不同的看法。不过在此之前,我想问问陛下和列位同僚。人类之初,发明武器的本意是什么?”
《大汉帝国史?皇后传》记载:“……冬十一月,陈皇后退皇后之位,仍居椒房殿,一切恩养如旧。元旦之日,立皇后卫氏,为其大赦天下,与民更始。孝景后三年之前非大罪者,皆释狱……。”
后人阅史书,翻过史官笔下这寥寥数语,也不过一眼而过,却不知道,这一眼之间,隐藏了多少风云激荡,人间悲欢。
这已经是元召尽力所求得的一个最好结果。“金屋藏娇”本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爱情故事。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寄予了对未来的无限渴望。只是这份美好发生在了不该发生的地方~未央宫中。
阿娇皇后没有错,皇帝刘彻也没有错,错只错在,这儿不是寻常巷陌百姓之家,凡间的爱情之花生长在皇家,结局只能是逐渐的枯萎凋谢。
好在,因为元召的参与,历史改变了许多细节,未央宫中没有因为巫蛊之祸的发生而大起波澜,避免了一场因为这件事而引发的无辜勾陷和血腥杀戮。
对于陈皇后来说,这自然是一个悲剧,她虽然没有被贬居到冷清荒芜的长门宫,但心灰意冷的余生,想必也不会有多少快乐。当日她拒绝再接受那方皇后印玺,独自黯然离去的背影,在元召的眼中印象深刻。也许,这样的心伤,世间无良药,只能用时间来化解了。以后有可能的话,尽力再帮助她一些事吧,毕竟自己受过窦家的大恩。
虽然许多人已经有过这种猜想,但新立卫子夫为大汉皇后这件事,还是轰动了朝野。以一介歌姬出身而母仪天下,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而且,她的儿子已经被立为太子,兄弟卫青独领一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又一个显赫家族的崛起,就在眼前。
皇帝是在未央宫生变后不久的一次大朝会上宣布这件事的。这也是元召从西域归来后参加的第一次朝会。
远赴西域的大汉使团,在几天之前已经全部回到长安。曹襄和公孙戎奴率领着一千黑鹰军在渭河码头上岸以后,就自回长乐塬驻地去了。而张骞并不停留,带领着使团的人,归心似箭直入长安。
皇帝已经单独听取过了张骞对此行的详细讲述,听到取得了这么丰硕的成果,他心中的振奋可想而知。尽管元召早就对他分析过开通西域的利好之处,但只有他真正的派心腹之臣去走过一趟之后,才知道好处究竟有多大。
听完张骞的汇报,再看看他带回来的各类西域珍稀物产、金砂珠宝、汗血宝马还有诸国愿与大汉通好的承诺。皇帝陛下大悦,他命令侍卫给一匹宝马配好银鞍金蹬,一跃而上,纵马在禁苑小校场驰骋了一番,果然是矫健非凡,令人赞叹。
“哈哈哈!好,太好了!张骞,你真是一个能干的人。朕早就说过,唯才是举,只要你有胆略有才干,朕绝不会亏待的。此次开通西域大计,你立下首功,朕特旨赐封你为博望侯,望你再接再厉,立下殊勋,不负朕之厚望!”
张骞大喜过望,翻身拜倒在地:“臣张骞,谢主隆恩!必定奋勇向前,不负所托!”
旁边在场者,无论是羽林侍卫,还是一干近臣,无不心中艳羡踊跃。同样是宫中侍卫出身的张骞自告奋勇去走了这么一趟,被天子一句话就封了侯,这对所有人心中都是一个巨大的激励。皇帝陛下真是具有大胸襟啊,只要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他从来不会按照规矩来,封赏之厚,超出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