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回首长安烟云暮

汉血丹心 流年书柬 3303 字 10个月前

“陛下,此乃陛下的家中私事,嗯,那个……微臣还是不要插手的好。”

“混账小子!那一天你怎么不这么说?天子无私事,这句话是谁说的?朕言犹在耳,你胆敢面欺?哼!”

皇帝刘彻高高的抬着下巴,瞥眼瞅着元召,总算是让自己抓住一次把柄,岂能让他趁机蒙混过关。

元召苦着脸,有些作茧自缚的感觉。在皇帝身侧侍立的东方朔和韩嫣表情各异。东方朔对元召挤了挤眼,表示爱莫能助。韩嫣则神色肃然,没有如从前那样幸灾乐祸。自从那天元召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残暴的杀人开始,这位韩王信的子孙就再也不敢对元召有一丝的不敬。

“那好吧,微臣领旨。但不知陛下,对于这件事圣意如何?”

见元召躬身领命,皇帝松了一口气。他走下金阶,来到元召面前,见他胸腹间受伤的位置,依然缠着鼓鼓的绷带,想必是还没有痊愈。他拍了拍他的肩头,语气中带了许多感慨。

“元卿,这次苦了你了。朕素来知道你忠心为国,从来不会顾及自己的安危。这次若不是你及时赶到,化解危难,朕不知道后面会发生怎样的事。你的功劳,朕自然会记在心底。”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顿,微微沉吟了片刻,似乎是在想怎样说才能让元召明白自己的意思。元召不动声色的看着他,只是听着,并不插话。

“椒房殿和皇后那边,朕需要知道一个明确的态度。此前发生了那样的事,皇后对朕的成见很深……所以朕希望你去一趟。带着这方大汉皇后的印玺,去吧。至于她收下还是退回……想来以你的聪明,应该知道怎么办才是最妥当的。”

这里是大汉未央宫,不是寻常百姓人家。有许多话不需要明说,更不需要赤裸裸的挑明。韩嫣与东方朔低着头一声不吭,装作什么都没有听见的样子。

皇帝的话还并没有说完,在他转身之前,又淡淡的说了一句:“入冬以来,雁门关已经传回来了好几次急报,匈奴人的侵袭越发的频繁,想来离着大战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元卿,你替朕培养起来的那只雄鹰,已经到了放它出去的时候了,建功立业,牧野鹰扬,正当其时!”

“微臣,明白了……!”

元召直起身来,皇帝已经把一个选择摆在了他的面前,窦、卫这两家,任选其一。

在这一年冬天发生在未央宫的刺客事件,并没有大肆宣扬,具体情形外界所知者甚少。不久之后,这件事便如同许多宫中秘辛一样,最后不了了之。当然,这只是天下人看到的表象。

背后的主使者,已经成为西凤卫全力追查的对象。这是大罪,不容宽恕。九州隐门,第一次被重重的记在了有关部门的密档上,开始在天下郡县查访缉捕。许多较量才刚刚开始。

宫中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按照王太后的意思,是要把权力交给廷尉府严加查办的。皇帝正在犹豫的时候,出宫去长乐侯府探望的太子刘琚回来,带回来了元召让他传达的话。

“大乱骤生,人心未定,陛下切勿兴起大狱,牵连无辜,只宜查清事实真相就好。”

皇帝听到元召伤已无大碍的消息,长舒了一口气。心有所感,考虑再三,终于没有把这件事交给廷尉府处理,而是把它托付给了司隶校尉终军,命令他在最短的时间内查明真相,迅速结案。

元召在终军来长乐侯府的时候,早已对他交过底,一些具体的细节对他说的很清楚。加上他自己的推测,因此,终军对于整件事的始终,已经胸有成竹。

在接到皇帝的诏令之后,司隶校尉府迅速行动起来,这个年轻的机构,第一次开始发挥出它的效率。不过短短的几天时间后,一份详尽的奏章便出现在了皇帝的案头。终军用简练的文笔,详细清楚的梳理了整件事从始至终发生的经过,线索简单明了,推理严谨细密,真相证据历历在目,让人一看就明白。

皇帝对司隶校尉府的办事效率,非常满意。相比起廷尉府那一套残酷勾陷来查案的手段,终军这样的才是他想要的精干之臣。

未央宫中当然是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清查,以保证不会再有叛党的余孽存在,但并没有大肆株连。唯一没有死去的副总管段礼,已经成了一个废人,在对他进行了拷问,逼供出他所知道的全部事实后,被明正典刑砍了脑袋。

如此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解决了这次危机,没有引起朝局动荡,所有知道这件事内幕的人,也都暗暗的松了口气。现在只剩下唯一一个难办的问题,椒房殿和皇后那儿,要怎样做呢?

这样的事,是没有人会不知好歹进言的。皇帝和皇后之间的矛盾,谁掺和谁倒霉。元召更是不会傻得去添加意见,因此,他借口在府里养伤的日子便一天天的拖了下来,正好可以好好歇歇。

然而,别人可以躲开,他却终究没有躲过去。当日在椒房殿中,他从楚玉的手中接住那皇后玉玺,使它得以安然无恙,没有损坏。后来打斗追杀之际,他顺手放在怀中,一直没有来得及还回去。

等到他受伤以后,刘琚来长乐侯府中探望时,便让他顺便带回了宫中,交给皇帝,随便他们一家人关起门来怎么处理,自己才不去操心呢。

可是也不知道皇帝是怎么想的,估摸着元召的伤好的差不多了。这一天,忽然差身边的贴身内侍来长乐侯府传旨,说皇帝有重要事情,要长乐侯去宫中伴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