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天外更有天外天

汉血丹心 流年书柬 3348 字 10个月前

听到他这样说,皇帝摆了摆手,卫子夫又把图放下来,刘琚连忙又重新铺开,一脸兴奋地在旁边看着。

“陛下,其实微臣想让您看的不是我大汉的郡县分布,而是疆域之外的部分。请您把眼光朝外看,这儿、这儿、还有这儿,看看有什么?”

皇帝微微发愣,他顺着元召的指点,目光越过那几处地方看过去时,不禁心中一动。

在大汉的疆域界限之外,元召把其余的部分涂成了三种颜色。最上面一块辽阔的地方,被特别的圈了出来,那是一片草绿。有两个大字写得清楚:匈奴!

而围绕大汉的东面和南面,都被涂成了蓝色,分别被元召标注为东海和南海。整个西南和西面的部分,则被涂成了黄色,上面写的是西域诸国。

“陛下,娘娘,太子,我们现在得看到的,就是我大汉的四邻情况了。正北面就是我们的大敌匈奴。东、南皆是大海,西面越过沙漠,就是西域的邦国。而今天,微臣想对陛下所献的良策,就是在这三个方向而已。”

说到这儿,元召用手指点了点东、南、西这几处。皇帝心中已经有所悟,他略一思索,出口相询。

“元卿,朕明白你的意思,先前你主张的开通西域,朕已经派使团前往,希望能有好消息传回来。可是,这广阔的大海,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元召笑了,笑的有些神秘:“陛下,您有所不知。在大汉神州之外,还有更加大的天地。而海洋更是比陆地要辽阔的多的多。千百年来,世间人只知道从土地上辛苦的生产财富,却从来不知道,广阔无垠的海洋上,有着现成的无价之宝啊!”

“海里有宝藏!……元卿,你此话当真?”皇帝眼中放光。

“当然,我说的一字不虚。先不用说那些海中所产的珍稀鱼类,扇甲海贝。只说南海和东海不远处,就有无数无主的大小海岛,那上面各种矿产、林木、金属,就够我们大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所以,微臣给陛下献上的强国富兵之策,就是广开三边!只开通西域这一条路是不够的,还要开通东海和南海,使这三条路,成为我大汉朝的黄金之路,只要陛下有这个决心,黄金白银如流淌而来,指日可待也!”

皇帝陛下的嘴里有些发干,他有些紧张的咽了口唾沫。顺手接过卫夫人递上来的茶,喝了一大口下去,目瞪口呆的感觉才好了点儿。

“可是,开通三边……这么大的动作,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吧?朝廷的前期投入,恐怕国库支撑不了啊……。”

听到他的犹犹豫豫,元召心中喟叹,这位帝王已经算是机敏开明的了,可是他的想法还是太狭隘了。哦,其实这也不能怪他,相隔几千年,他怎么有机会见识到后世那些千奇百怪的经济手段呢!

“陛下,此事不需要朝廷劳心,更不需要劳力。自有人出钱出力,去打前站。只要前期的开拓完成,剩下的事,朝廷就是只等着记账数钱了。而唯一需要陛下做的,只不过就是下一道准许开三边的旨意而已。呵呵!”

天下诸侯都姓刘,总是一家,都是高祖皇帝的子孙,再广而言之,神州都是汉家血脉。与其把这些力量,都消耗在内斗当中,还不如放他们一条生路。是英雄还是枭雄,九州之外,天高地更阔,去开创自己的天地吧!

《大汉帝国史》中曾经有几句简略的记载,记述了司隶校尉这一新官制的设立。虽然没有详细的说明新设官职的原因和背景,但当时的许多人都已经明白,这是一个转变的开始。

“……天子谕旨,以终军为司隶校尉,主查纠奸邪、内外不法事。授节,其所指摘,可直达御前……。”

廷尉府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有了制约,酷吏横行,苛法成狱的事情,开始逐渐得到收敛。民心遂安。

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几年的时间。法制的宽松,需要以经济为基础。元召当日的进谏中,曾经很详细的解说过这其中的关系。

“朕何尝不知实行仁政的重要性呢?只是天下远远没有达到富足的程度,欲以王道行三王之治,又何其难也!”

皇帝不禁发出无奈的慨叹。他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大汉在这短短的七十多年时间里,能取得眼前的局面,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要说是想达到传说中的那种盛世,那还差得太远了。

“陛下,也不要把什么事都想的太难。路漫漫虽其远,但只要走对了方向,一日千里,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元卿!朕素知你有大才,如果你有何良策,只要能富国强兵,随你提任何条件,朕都会答应的。”

“陛下,微臣虽然年幼,但也曾走过许多地方,听说过许多见闻。既然蒙陛下厚遇,自当竭尽全力,助我大汉强盛。不过,微臣的前提条件就是,请陛下要善待万民。”

“卿之所指为何?”

“陛下请想一想,无论是士农工商,世间百事要想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人啊!人,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人,什么都会有的。可是我们大汉疆域内的人还是太少啦。要好好的保护、繁衍还来不及呢,又怎么可以实行苛法严政来压榨、欺凌、杀戮呢!微臣以为,这是陛下最不应该纵容的地方。”

“元卿,你说的虽然是正理,可是要想富国强兵,就必须要国库充实,而要想国库充实,就必须要广开税路,这些财富都是从民间来的。没有酷吏苛法做保证,又怎么能顺利的征集呢?”

皇帝终于说到了最核心的原因。自古以来,王朝纵容酷吏,说到底不过就是两个方面的需要而已。一是震慑内外臣下,使其不敢生叛逆之心。二是压制民众,使他们服服帖帖的听从王权的命令。

元召看到皇帝坦诚的说到这里,就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微微的笑了起来。

“只依靠我大汉子民的供给,要想达到国家的强盛,这条路当然会很漫长。不过,微臣倒是有一个别的办法,陛下不妨一试。”

“有何良策?快快讲来!”皇帝瞪大了眼睛。

元召从怀中掏出一副帛书画图来,平摊在案上。皇帝上上下下看了半天,也没有弄明白他画了些什么。卫夫人和刘琚也凑过来,看的有些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