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逆水行舟踏烟波

汉血丹心 流年书柬 3308 字 10个月前

“这儿,就是你当初一剑降服流云帮众的地方吗?”有些奇怪,她没有回答元召的问话,而是问了一个不相干的问题。

“呵呵,差不多,马马虎虎就是这儿了。其实没那么夸张的,以讹传讹罢了。”元召有些谦虚啊。

刘姝一双秀目微不可查的瞟了他一眼,他这副惫懒样子,为什么就让自己又爱又恨呢!

“在淮南的时候,我曾经听韦陀大师说起过的,当时他亲眼所见,那一剑让他惊为天人,夸赞的不行。我当时听了,就不服气了很久……可是现在我信了。因为,就连我的师父都没有勇气与你对敌,他自从见过你出招之后,就辞别父王,回去修练了。”

“额……这些打打杀杀的事,郡主身份尊贵,就不要去多想了。听说淮南王府藏书甚多,好好攻读一些诗书文章,倒不失为一件好事。呵呵!”

“读书?父王整日忧心如焚,谁还有心思读书。哼!有个人在天子面前献上妙计,不费吹灰之力就瓦解了天下诸侯。到了明日,我和我的父王,还不知道会流落到什么地步呢!”

元召听到她话中隐含的语气,不禁又感到有些头疼起来。

主父偃笑而不语,游目四顾,装作欣赏剑湖风景。伍被却心中一愣,自家郡主在元召面前怎么用这种语气说话?这位骄傲的郡主可是一向看不起任何人的,莫非……?想到某种可能,伍被不禁又忧又喜,在心中暗自筹措起来。

“郡主,削减诸侯,弱枝强干,这是使国家更加强大的必要手段。大势所趋,非独力所能抗衡,希望你和伍先生把我的意思完整的传达给王爷。我想,这其中的道理,以淮南王爷的睿智,应该早已经看得很清楚。”

听他说的正式,伍被早已正色在听,刘姝不好再耍小性子,也只得在一边好好听着。

“只有解脱心中的执念,才能开创更好的出路。我很早之前就已经带话给淮南王,说有一条适合淮南的道路,今天我说过的仍然有效。这些大船的造船技术,我可以无偿地提供给淮南,请你们带给王爷一句话,淮南的未来在海上,那儿有比这片大陆更广阔的天地,足以容纳他的雄心!”

伍被的眼中蓦然发出亮光,长乐侯竟然答应把新式造船技术传授,这可真是太好了!海上?难道是……!

推恩令下,天下震动,淮南自然也不例外。淮南王困坐愁城,陷入两难境地。他有心起兵反叛,一是准备未足,二是根本没有取胜的信心。前面那几家王爷的例子就活生生摆在眼前,只要一有风吹草动,朝廷大军马上就会出动的。

可是就这样坐而等死,他更不甘心。刘安以枭雄之姿,雄心与野心一样大,他自负文武全才,智谋韬略不输于任何帝王,但以目前的发展形势看来,不仅心中的夙怨难以得报,离未央宫含元殿中的那樽龙椅更是越来越远了。

所以,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中,当他想起元召曾经说过的那些话,才怀着万一的想法,派心腹智囊伍被来看看有什么破局之策。

素来娇惯的女儿听到这个消息后,却非要跟着来一起看看。淮南王对刘姝一向倚重,所以才让她跟了伍被前来。

却根本就没有人会想到,伊人倾慕英雄,贻误终身,赠剑问情,早已成痴。她不是为了家国大事,之所以跟了来,只是为了心中难解的情愫见那人一面而已。

那一年,竹笛吹开了两小无瑕。

玉梳丝滑了乌黑长发,素墨渲染了豆蔻的初夏。

暮色中,谁在等着一起回家。

那一年,流光将眉目弯成了月牙。

风儿把誓言吹成了细沙,雨丝打落一地杏花。

花开是你,花落随他。

那一年,泪珠润湿了唇边的牵挂。

柳枝摇曳在远去的天涯,岁月记录下无声的喑哑。

心,乱如丝麻。人,慢慢长大。

梵雪楼的少女在渐渐的长大,十六七岁的年纪,正是豆蔻年华。只是当初那个整天跟在她身后叫她“灵芝姐”的男孩,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陪在她身边了。

莫名想到那个名字时,苏灵芝才意识到,元召又有大半个月没有来梵雪楼了。她便免不了经常在苏夫人耳边嘟着嘴埋怨,苏夫人便只是拍拍她的额头,笑骂几句。

“多大的女儿家了,还耍这些小孩子脾气。元哥儿现在是大人物了,有好多大事等着他去做,哪里有那么多闲工夫整天陪着你呢!”

“娘亲啊,你为什么老是为他说话嘛?好像他才是你亲儿子,我倒是像捡来的野丫头似得。哼!”

“哦?他要真是我的儿子,那却不知道是娘亲怎样才修来的福分呢!唉……不过,娘能看得出来,梵雪楼在他心中的分量很重,他一向是个重情义的孩子。”

“谁要他对梵雪楼怎样了……这么多天都不知道回来看看!哼!气死我了……。”

苏夫人看了看女儿嗔怒的样子,笑眯眯的把她揽到怀里,一边替她梳理着头发,一边语重心长地说道:“芝儿,你要记住,元哥儿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他似乎生来就是要做大事的,他的将来是无限的天空。女儿的心思,做娘的怎么会不知道呢?如果你想要和他在一起,就不要去羁绊雄鹰飞翔的翅膀。要学会仰望和等待,准备好一个温暖的窝巢,等他受伤或者累了的时候,可以有一个安稳栖息的地方。其实,元哥儿走到今天,他所走的每一步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听着苏夫人慢慢的诉说,慵懒躺着的灵芝红着脸孔,想起与元召最初相见时的样子。

那时,他衣衫褴褛,孤单无依,可是她第一眼看到他就觉得如此亲近。在那个秋色阑珊的雨后,她从长安城外领着他来到了梵雪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