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尘埃未定 天意无常

汉血丹心 流年书柬 3603 字 10个月前

“侯爷啊,您等了这么些年,终于登上了丞相大位,正是需要低调虚心,培养良好声望的时候,也好为以后做一位名相,留名青史,打下基础!怎可如当前这般铺张奢靡,又这么肆无忌惮的……收受官员们的财物,这要传到天子的耳朵里,恐怕于侯爷的名声不利呀!”

田玢听到这位最信任的谋主一番肺腑之言,脸上的笑一丝都未减。他意味深长的看了看季福,此人跟随他身边已经二十余年,忠心是没的说,智谋也堪称一流,看来自己的某些打算是该到了让他知道的时候了。

武安侯府后花园,某间隐蔽的密室内,季福心中有些微微的吃惊。看着田玢脸上的神情,他预感到今天将要听到的话会有些不同寻常。

田玢并没有兜弯子,以后的许多事都需要依靠这些心腹们去做,他必须让他们明白自己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季福啊,你跟了我已经这么多年了,也为侯府做了许多事,这些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虽然你聪明有智,谋略在胸,但很可惜的是,你并没有在朝堂上做过官,不了解朝堂政治的奥妙之处啊。呵呵!”

季福有些黯然,他是某先朝大家族的子弟,因为牵涉到一桩谋反大罪,被汉景皇帝株连九族,他侥幸逃脱,从此隐姓埋名,几经辗转,投身在武安侯府中,凭着自己胸中学识,才得到田玢的信任,在此处寄身。但此生自然是与仕途无缘了。

“学生愚钝,还请侯爷明示。”他拱了拱手,态度认真。

“其实,当今天子继位这几年来,把那个太尉的帽子扔到我头上,也只不过是为了酬谢早些年的那点甥舅情分而已。想我田玢,只不过是市井出身,虽然会点儿权变之术,却轮不得刀枪,上不到战马,派兵布阵、调兵遣将,呵呵,更是一窍不通!大汉太尉,朝廷三公之一,对我来说,也不过就是一个虚名尔。”

说到这里,田玢一向阴沉的脸上,竟然露出苦涩之意。季福恭敬的坐着,洗耳静听自己主子难得流露出的心声。

“咱们这位皇帝,别看年轻,可是很不简单啊!他现在给我这个丞相做,与当初的那个太尉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拿我这个舅舅当做了一颗可以随时搬来搬去的棋子而已。有我这个在他眼里没有什么威胁的人,占着这个位置,免去了很多人的念想,他会放心很多。大权握在他自己手里,接下来,他想要做的大事,想必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羁绊,这就是圣心的深远所虑了。”

对于季福来说,这么高层次的内幕,他是接触不到的,也想不到这些。此时听田玢说来,心中大为震惊。

“如此说来,当今天子真正的目的,难道是……要逐渐的削减相权加强皇权吗?”

武安侯欣慰的看了看自己的这位谋主,果然识见非凡,见微知著,一眼就看透了这背后隐藏的某些东西。

“据我暗中观察,应该就是如此了。前一段时间,窦婴突然辞相,外界议论纷纷,不明所以。现在想来,不是这个狡猾的老家伙自己嗅到了不妙,就是得到了来自长乐宫中的暗示了!所以说,从现在开始,大汉丞相,这个看似风光无限的位子,已经成了一个火炉,在没有看明白皇帝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之前,谁坐上去,谁就有被烤熟的危险啊!”

“学生明白了!所以侯爷才这样大肆收受财物,奢靡无度。就是想要向世人以示无为,好让未央宫中更加放心吧?”

大汉新丞相武安侯田玢,颇为欣赏的拍了拍心腹谋主的肩膀,哈哈大笑起来。自己的意图当然可以让他知道,也不怕让别人知道,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那些疯狂野望,却谁也猜不透!

春意阑珊,光阴短暂。当这一年春末将尽的时候,北方终于降下了甘霖,缓解了持续半年多的大旱危机。

由于前段时间各受灾郡县借鉴了龙首渠的经验,在有水源的地方大开水渠,灌溉农田,有效地抵御了旱情,因此今年春耕播种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这一场及时雨过后,田间阡陌,陇上地头,已是绿意盎然,万物生长。

因为开凿龙首渠的功绩,长安令汲黯被皇帝任命为了主爵都尉,主管宗室诸侯及其子孙们爵位的封赏斟酌。

汲黯主政长安府衙多年,以他的威严和铁面震慑群小,压制豪强,裁断公平,保护柔弱,维护了长安街市的繁荣稳定。

离衙之时,万民不舍,含泪相送。当然也更有一帮京城纨绔子弟弹冠相庆,“活阎王”既然已经走了,管不了这些闲事了,那哥们儿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哈哈哈!

似乎这只是一个开头,随着汲黯的调离,一系列的朝局变动开始了。

大批年轻官员被提拔任用,尤其是前一段时间通过词林苑选拔而来的青年才俊们,待诏金马门这么久,早已熟悉了各项朝廷规制,这次都被任命为了各部郎中,跟随学习为官理政之道。谁都能看得出来,这一批皇帝的宠儿,在接下来几年里一定会被大用的。

而再随后公布的两项任命,就令天下震动了。

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不久前还籍籍无名的老儒生公孙弘,接下了御史大夫的职务,消息传出后,不免令人大跌眼镜!

汉朝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朝廷职务最高的三个位子,合称为三公。历来非有大德大才者不能担任。这位已年届六十的公孙弘又有何德何能?能够一步就跨到这么高的位置上!

外界的议论纷纷自然很多,但如果有心人仔细看一下公孙弘的升官轨迹,就会明白,此人已经简在帝心,青云直上又何足为怪!

去岁初冬,朝廷发布过一次招贤令,特别注明,征召天下吏民间有明当世之务、熟悉先圣之术者,来长安应诏对策。

当时应诏来长安者有百人之多,都是各地郡县推送的饱读经书之才。公孙弘的策对在太常卿看来不通于时物,稀松平常,因此给他评了个最下等,呈送御览时便放在了最底下。

没想到皇帝读完那篇短短几百字的策论,却正对了他的心思,立即朱笔圈定为第一名,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以备后用。

然后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数次提拔,从普通的侍读博士,到太常寺官员,然后迁左内史,今日又拜为了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这样的升官速度,真如同开了外挂一般,极其罕见。这让那些几十年位置也不见动一动的朝中官员们大为嫉恨,对公孙弘侧目而视,鄙夷地瞅着他须发皆白的样子,心中暗自思量:“老棺材瓤子,读了几本书就了不起啊?爬的那么高,也不怕一下掉下来摔死!等着瞧,早晚有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