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归来应是 名动长安

汉血丹心 流年书柬 3893 字 10个月前

“如此说来,那小子是故意打了廷尉府的一干人……好落得一个功过相抵,就此让朕有个台阶下喽?”

“陛下圣明,真相应该就是如此了。”东方朔又拱了拱手,以示赞许皇帝的睿智。

“那依你看来,朕如何处置这件事合适呢?”

“臣不敢妄自指导圣裁,想必陛下心中早已有了定案,这一番也只不过是故意探究微臣的见识而已。呵呵,如果让微臣出主意的话,不过就是‘难得糊涂,遂其所愿039几个字而已!”

说至此处,无需多言,君臣相顾而笑,如何处置此事就此定论。

因此,今日朝堂上,当廷尉张汤当廷启奏完巡视北疆军情以后,接着说起长乐侯的种种恶行,正准备展开长篇大论以控诉其罪名的时候,御座上的人打断了他的话。皇帝说今天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大臣们当廷决断,此类小小顽徒,年少无知,待其回来后,交由长乐宫老祖宗处,好好管教一顿就是了,也好让他长些记性……云云。

交给窦太后管教一番?这……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包庇啊!谁不知道那名叫元召的少年在长乐宫中的分量啊?这也护短的太明显了吧!

本来听到元召闯祸的消息后,替他担了一份心的窦婴郑当时汲黯等人,登时长吁了一口气,把一颗心都放到了肚子里。

而站在金阶之下的张汤脸上本来就还没有消肿呢,这会儿更是白里透红、红里透黑、黑中透紫,整个不是人色了!

“陛下!那厮怙恶不悛,依仗武力……。”

还没等他说完呢,太中大夫郑当时早已趁机出班奏事。

“陛下啊!这都什么时候了,此等细枝末节之事,哪里还值得在这煌煌大殿之上讨论呢!现在正是农事春耕播种季节,而整个北方大旱,再不想想办法,可就真的耽误了农时了!”

他此话一出,张汤老脸实在挂不住了,刚才被皇帝那么避重就轻的裁断后,自己如果再揪着元召不放,好像就是只为了个人恩怨而显得太小鸡肚肠了。再与天下农耕这等大事比起来,他一句话都没法说了,只得低了头悻悻的回归班位中,自己暗中怀恨不提。

郑当时提出的问题,也正是今天朝会要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天下大旱,自去冬至今,已经半年之久,开春以后,此季短暂,眼看农时将过,而农田因为缺水,大多还都没有耕种完,即使早些时候耕种上的,如果旱情持续如此,那也是无济于事。这种情况,尤其是在长安所处的关汉地区更为严重。

大汉帝国,农耕播种为第一要务。皇帝刘彻心中也是自然非常焦急,老天爷怎么就这么久不下雨呢?自己也没有什么失德之处啊!

当即下旨,一面指派各郡县官员奔赴乡间,了解确实的旱灾情况。一面下令观星台的望气师们密切查看天象变化,一旦发现有云雨迹象,立即飞报。

当未央宫金殿上皇帝和大臣们都在想办法救灾抗旱的时候,元召一行三百余人随扈着公主车驾终于踏上了长安城外的大道,遥遥望见了那座巍峨的雄伟名城……。

“长安,归来兮!”

其实认真说起来,对于国家层面的每次重大行动,民间的议论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官方的主流态度,虽然不能说全部,但最起码是表达了大部分朝中官员的意向。就如同江湖中人与书生文士对马邑之围中元召所做之事情绪不同一样,朝廷上也是有各种不一样声音的。

这一次的朝会,百官来的很齐,只要身在长安的、有资格上殿的,必须参加这次朝会,这是皇帝陛下亲自下的命令。

就连已经卸任丞相职务多时的窦婴,因小错被勒令回家歇着的田玢,来京朝贺后一直逗留未回封地的淮南王刘安也都在此列。

高高御座之上,皇帝刘彻坐在那儿,强压下几日来的沮丧和烦躁,居高临下看着下列群臣时,心中莫名涌起一个奇怪的念头。

“这些服色各异,神情不同的朝堂大人们,到底有几个是真心为这汉家社稷天下黎民着想的呢?恐怕还是尸位素餐者居多吧!待会儿可要好好看看他们的表演。”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句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最近就有三件大事沉甸甸的压在了他的心头,马邑失利、北方大旱和西南夷作乱。

筹划了小半年的马邑之围就这么失败了,当那份综合了各项数据的奏章呈报御案之上的时候,皇帝只是扫了一眼,就抓起来扔到了一边。

不就是耗费了些钱粮吗!这些损失他不在乎,大汉朝还完全负担得起。天下承平近二十年,文景两位先帝爷积攒下来丰厚的家底,区区几场战争的耗损,又算的了什么呢!

他在乎的,是大汉皇帝的颜面,是因首次出战无功而造成的难以挽回的挫折感!

所以,罪不至死的王恢,按照天子的意思自刎以谢天下了。

消息泄露,单于遁逃,这样的结果只能归结为天意。

可是五路大军,哪怕有一只军队与匈奴人厮杀一场也好啊!即便死上二万、三万甚至五万八万,那也是有其巨大意义的。

这是大汉帝国对北方强大宿敌的第一次亮剑,需要的是一种勇敢和无畏!壮烈和浴血。

然而,作为君临天下的帝王,他没有等到他想要的结果。

好在,还有一个唯一可以让人欣慰的奇迹,算是多少给他这位帝王的颜面遮了遮羞。

当年轻天子在未央宫中因为接到最先失利的战报而大发雷霆的时候,他紧接着又看到了由红翎急使送来的第二个消息。细致的看完每一个情节,即便以他帝王的自负,也不得不对那个神奇小子产生了一种敬佩。

当时他的脑中就掠过一个念头,元召凭一己之力就能做到这些,如果让他统领一万军队呢?十万军队呢……!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小子真是天下奇才啊!刘彻想到这些的时候,因军事失利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似乎也冲淡了许多。

然而,正在他几天来心中想着该怎么好好奖赏元召,以作表率的时候,昨日奉旨巡查北疆军情的廷尉张汤回来了。

张汤带回来了王恢的尸体和谢罪奏章,同时也递上了自己参奏长乐侯元召的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