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长城内外 是我故乡

汉血丹心 流年书柬 4110 字 10个月前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奇谋密计可以成功,也有许多经典战役可以一战扭转形势,决定结局。

但也有许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沦为笑柄。马邑之围就是如此,汉匈两方没有赢家。

匈奴人留下了一地狼藉和烈火尸骸,早已远遁回大漠。三十余万汉军只得暂时留在雁门一线,等候朝廷的命令。

五位将军神色怏怏,都没有什么笑模样。尤其是大行令王恢,心情更是复杂。

虽然汉军没有折损一兵一卒,但曾经对此次行动寄予厚望的皇帝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没有人能够预知。

看着情绪低落的王恢,韩安国叹了口气。他本来是反对这次计划的大臣之一,当时还为了这件事与王恢在皇帝面前廷辩过一番。但他的老成持重之言没有被采纳,急于求成的皇帝,最终还是同意了王恢的提议。

但他是眼光长远的人,从来不做落井下石的事,事情既然已经到了现在的地步,口出抱怨之言是一点用都没有的。现在能做的,也只有尽量调派军队,做好边境各处的布防,以防止匈奴人再杀个回马枪。

皇帝的旨意来的很快,奉旨前来军前的,正是大汉廷尉张汤。

当五军将军连同雁门守将以及偏副将三四十人一起躬身,听完了那道措辞严厉的天子圣谕后,所有人都从中听出了皇帝刘彻的盛怒。

如果事前的排查做的再详细一点,军情传递再做的保密一些,也许,漏洞就会减少许多吧!但现在除了自责,一切都已毫无意义。

神色冰冷的这位钦差大臣传达完旨意,并没有对这些武将多说什么废话,只是拱了拱手,请他们自便。

被留下来的是大行令王恢,有旨意,单独问话。

其余的人并没有走,在没有知道这件事最终的处理决定之前,没有人会放得下心来。

等待的时间并不长,王恢就出来了,只不过他不是自己出来的,而是被几个军士抬出来的,血染征袍,已经自刎而亡!

大行令王恢以首谋马邑之事,鼓动朝廷发天下兵马数十万,劳师远征,疲敝无功。且怯懦不前,纵单于逃逸,天下失望,其罪当诛也!这就是他的罪名……。

看着那具尸体,所有同僚无不心下戚戚,替他惋惜。所谓兔死狐悲,人与类同。不久前还并肩作战的同袍,转眼间已奔赴黄泉,早知如此,还不如死在匈奴人的马蹄下呢。

只见随后跟着走出来的张汤满脸倨傲,神色不屑,吩咐手下人把王恢尸体用毡席卷了,去载于车后,以待回长安复命。

“屯官将军虽然有错,但罪不至死,为何就此逼迫其自裁?岂不令军心不服!”

不顾韩安国对他连使眼色,耿直的老将李广终究还是说出了心中的愤懑。

张汤本是律令小吏出身,凭着对大汉政令律法的熟悉和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一步一步的爬到了现在的位置上。他尊崇的前人是韩非子与商君,主张以严酷的法令来加强百姓的顺从,因此,此人除了对皇权效忠,别的大臣与同僚们很少有能入他的眼底之人。

尤其是这些军中武将们,更是他打击的对象,一旦有把柄被他抓住,那就只有自求多福了!

因为,精通本朝掌故的张汤深深的知道,从开国至今,历代天子最忌惮的不是当朝理政的文官们,而是手握兵权的武将。

今天,他按照皇帝的意思来逼死王恢,一点儿心里负担都没有。本朝杀的武将还少吗?汉初死在高祖与吕后手中的那些威名远震的大将军们就不用说了,就说十几年前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吧,兵出细柳营,席卷天下,挽狂澜于既倒,扶社稷于将倾!那是何等的英雄人物!可是一旦进了廷尉府,还不是就只剩了死路一条?

至于眼前的这几个将军,他还真没放在眼里。那曾经担任过御史大夫的韩安国他都不加理睬,更不用说你个未央宫看大门儿的老李了!

“哼!怎么?你李广要造反吗?区区一介武夫,也敢质疑皇命?”

张汤不屑一顾的哼了一声,横眉冷对,不假一点儿词色。

李广闻言大怒,多日郁积于心的闷气就想发作出来。早有身后左右两人把他死死拉住,却是程不识与韩安国。

“李将军,大局为重!莫要轻违圣意啊。”

“不可冲动,且稍忍耐……!”

李广抖了抖手,满脸怒气,低了头不再言语。其余众人也分列在旁尽皆沉默。

张汤见他们如此,倒是觉得没了什么意思。他本来想借这次机会好好抖抖威风的,虽然杀不得这素日看不顺眼的李广,借机挫挫他的威风也是好的。见下面再无人吭声,一甩袍袖,自领人向内而去。

“还有那个北地的商人,抓到了没有?给我好好的审问一番,这次泄露军情说不定就与此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听说聂家却是此地的豪门,嗯,把罪证弄得扎实些,最好是能抄家灭族的……也好抄没些家产,补贴耗费的军用,替圣上分担忧虑,做臣子的又如何能不尽些心思呢……呵呵!”

“是是是!大人忠心,可彰日月!放心吧,已经抓到了,不怕他不开口……。”

低声谋划着,一行人逐渐远去了。

当下众将忍气吞声,各自整顿人马,第二天一早,按照朝廷指令,抽调兵马分别补充到了雁门、云中、代郡、上谷等最前线边郡,剩余人等开始分兵回各自原先驻地不提。

且说此时的右北平城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刚刚巡城完毕的年轻偏将关喜,心急火燎的如同火烧屁股的猴子,飞马来到将军府,马都没顾的栓好,就跑了进去。

在四处巡守的羽林军守卫见此也只是笑了笑,并不阻拦,任他径直进去。经过共同守城的那一日,他们已经都很熟悉。何况,大家心知肚明,这小子八成又是来求小侯爷的。

而事实正是如此,自从公主车驾那日回到右北平,从羽林军将士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关喜目瞪口呆的听完了那些传奇开始,这位年仅二十岁的年轻小将心中就暗自下定了一个决心,那位从长安来的长乐侯必将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自己一定要想办法追随在他身边!

这三四天来,他是一有空就粘在元召身边的,殷勤伺候,小心察言观色,准备有机会就对他说出自己的请求。他不敢轻易开口,因为这样的机会也许就只有一次,如果贸然说出来被拒绝了,那他也许会遗憾终生的。

可是今天关喜扑了个空,利安公主的贴身侍女琪儿笑眯眯地告诉他,小侯爷带公主出去了。

在利安公主北去雁门关的时候,琪儿被留在了右北平,这段时间里,将士们都对她照顾的很好,因此,她平日是很乐意帮这位小将军的忙的,只是今天嘛……她阻止了关喜要去后山寻找的企图,眉眼之间有些喜悦。

“小侯爷说了,也许过不了一两天我们就可以回长安了。所以公主想今天出去走走,大家都不许去打扰他们的。嗯,那么,你明白啦?”

关喜挠了挠头,说实话,他有些不明白。但既然小侯爷是带着公主出去的,那就不便去打扰了。好在,还有时间,他决定再见到元召时一定把自己的请求痛快的说出来。

看着院子里的那些宫中侍卫们在收拾着东西,打好包裹,随时准备着回程,关喜的心中有些热切起来,如果能随着他们一起去到长安多好啊,自己还从来没有见识过内地的繁华呢。

元召这几天感到有些累,不是身体累而是心累啊!

他的伤口好的很快,行动已无大碍。虽然在将军府中,众人什么也不让他干,美其名曰好好养伤,但每日里却并不得清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