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战将起 胜负谁知

汉血丹心 流年书柬 3770 字 10个月前

在杀了国相侠累与府中几百甲士后,面对倾城而来的铁甲骑兵,自知难以脱身的聂政仰天长啸,因为怕身死后,有人追查连累自己的姐姐,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割鼻,然后剖腹自杀。

当时举国震动,天下传其勇烈!而那位聂家姐姐在韩市寻尸认弟,伏尸痛哭,向世人诉说完弟弟的侠义之行后,也伏剑自杀了,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聂氏从此声名大起,天下人无论识与不识,尽皆佩服!

未曾想,原来燕地聂家,竟然是那位战国烈侠的后人,世人却少有知道的。聂壹又把他走后家里需要应付的后事对族人细细叮嘱一番,吩咐两个弟弟好好保护老父亲,又躬身拜了几拜祖宗灵位,然后如同那位先祖一般,昂然出门,再未回头……。

雁门关内,右北平的山区峡谷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扎起了密密麻麻的大营,一支大约七八万人的汉军队伍已经在这儿秘密潜伏了大半个月了。

从两个月前开始的这次行动,被当今天子亲自命名为“射天狼”!

据说这个名字是从那位少年侯爷不久前所赋的词句中而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大汉军中并不乏勋贵后代,更有许多是出自前辈老将军们的子侄辈,将门之后,要想继续延续先辈的荣耀,最简洁的办法还是要马上功名,杀场军功。

大汉帝国,最重军功,如那位长乐侯一般得两宫至尊的宠信少年封侯的,毕竟是异数。以马上功夫,一刀一枪凭借敌酋头颅搏个功名的才是军中子弟的正途。

因此,能够参加这次大行动的校尉偏将以上的中层将官们,内心还是兴奋期待的。

五路大军,共集结了大约三十余万,最先的计划是以骁骑将军李广、护军将军程不识两位对付匈奴最有经验的名将挡在马邑城的正面,分左右两翼埋伏。待匈奴全部进入大口袋,准备袭取马邑时,以最精锐的兵力给予其迅雷不及掩耳的迎头一击!

而以屯军将军王恢、材官将军韩安国各领六万人马埋伏在雁门关外的崇山峻岭中,作为扎口袋之用,一旦匈奴遇挫而退时,就截断后路,关门打狗。

另外命令轻车将军公孙贺率领着掺杂了骑兵营、战车营、步战阵营诸多兵种在内的一支大约五万人队伍,作为机动接应力量,随时视军情缓急支援其余各部。

不得不说,皇帝的这次行动策划的很周全详细,只要匈奴铁骑钻进了这个口袋,汉军以逸待劳,以多攻少,五路夹击下,打他个措手不及,取得胜利还是很有希望的。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匈奴单于会来钻这个口袋吗?

通过汉军在草原上的秘密谍报人员传回的消息,再结合别的渠道得到的情报,皇帝与他的心腹大臣们经过反复的研究、综合、推测,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要诱饵够大够肥,新上位不久的羿稚邪单于一定会上钩的!

当时在金殿之上,天子面前,几位大臣对于这次行动是否可行,是有过一番激烈争执的。

而最后是大行令王恢的一番话让皇帝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面对着几位同僚的疑虑不定,这位数次出使西域北国,当朝最熟悉番邦情况的臣子用手在北疆舆图上划了一个半弧。

“陛下和众位大臣可知?这边贸五城现在是何等的繁华!就如同在一头饥饿至极的狼的嘴边,放着香喷喷的肥肉,它会忍住不吃吗?先祖高皇帝的失败,是因为深入匈奴在他们的主场作战,天时、地利、人和俱失,我军难以发挥战力所致。而现在,如果有一个大好的机会,把匈奴人放进雁门关之内呢?一切有利在我,还怕不能取胜吗!”

天子和他的大臣们眼里开始闪现光芒,这是成就万世之功的诱惑啊!

“以公主和亲为幌子,以巨额财富为诱饵,千载难得的机会即将出现!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尔……!”

在汉朝与匈奴绵延千里的边境线上,数百年来发生的,不仅仅是战争,还有通商与贸易往来。

中原王朝的丝绸布匹、瓷器、茶叶、酒类等等固然是不事生产的游牧民族所喜爱之物。草原的烈马、毛皮、牛羊之属却也是中原的必需。

商贾在这个时代,虽然地位不高。但在这南北之地,却是很受欢迎。因此,燕赵之地的许多大户人家近水楼台,就靠这条门路发了大财,积累起了可观的财富。

虽然两国边境的战事时常发生,烽火台上的狼烟隔不了多久就会示警一次,但却阻止不了商人们对金钱的诱惑。

眼睛要亮、胆子要大、下手要快……这就是燕赵商人们成功的诀窍了。哪有金银自己跑到家里来的?做事畏首畏脚、怕这怕那的可发不了财。一句话:就是敢干!

就在去年,朝廷突然就下旨开放了五座边贸城市。如此大规模的动作,可是从前所无啊!后来才知道这是迫于匈奴人的军事压力,双方妥协的结果。

这样的机会可是必须要抓住的呀!从中看到了巨大商机的人们纷纷而至,都企图从中分一杯羹。

手快有、手慢无啊。那些预先从朝中大佬口中得知消息的人算是抢得了先机。圈地皮、买店铺、积屯货物……。

果然不出所料,五座边城坉邑、诸邑、建州、武州、马邑都发展的非常迅速,只不过大半年时间,已是一片繁荣。

南北贩客,西域胡商,甚至连东夷商贾都有人渡海而来,一大批抓住时机的当地大户乘势而起,家势更盛。

而世世代代居住在马邑城的聂家,就是这一次受益最多的人家了。聂家本来就是北方之地数得着的大豪,产业遍布燕、赵、代等数地,经过这么一折腾,家产几乎又翻了好几翻,隐隐然已经是黄河以北第一大家的架势了。

这一切,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家中那个最优秀的儿子……聂壹!

俗话说“无奸不商”!在世人眼中,似乎商人就是逐利、奸诈的代名词。当然,也不怪人们有此偏见,商贾之道,大利则倾国逐天下,如战国的吕不韦。小利则锱铢必较,市井之间比比皆是。

但聂家不同。这个家族秉承了先祖的遗烈侠义,更是熏染了燕赵大地的慷慨之气,多少年来,一直以一个“义”字行商天下,做的都是良心买卖。

今日,在聂家祠堂里,却有一场特殊的送别在肃穆的气氛中进行。

聂家老太爷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以族长的身份领着全家男丁二十多口,恭恭敬敬地给正中的排位上了三炷香。

聂家人口还算兴旺,老太爷名叫聂怀安,他们这一辈的人都已经死的差不多了,只剩了三四个族中老兄弟,今日也都在旁边。

行礼完毕的聂老太爷转过身来,目光看过每一个人,最后落在前列的三个儿子身上。

“聂壹,你过来。”

刚从长安回来没有几天的这位聂家长子显得黑了许多,长途跋涉的疲劳还没有缓过乏累,此时听到老父的招呼,向前走了一步。

“父亲大人,还有何吩咐?”

聂怀安仔细打量了几眼,眨眼间儿子也是快四十多岁的人了,这么多年,家族重担挑在他的肩上,也不知道这一眼别后,还有没有再见一面的机会!

“吾儿,真的决定去做这件事了,心中无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