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纷纷世上潮 当时正年少

汉血丹心 流年书柬 3487 字 10个月前

这次利用朝中某些大臣挑起事端,虽然没有达到他最理想的预期,但他相信,已经在两宫之间又扎下了一根刺!虽然现在不会怎样,但总有会发作的那天的,那就是他这个八面玲珑之人的机会了。“浑水摸鱼、火中取栗”可正是他的拿手本领呢!

“那两个傻蛋,还真是以为这样就会投了天子心意呢!呵呵,真是蠢得可以。不过,可不能让他们说出去自己对他们教唆过的那些话啊!而要不想泄露天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变成死人了。诏狱之中嘛,倒是需要费些手脚……。”

事实证明,就算是在诏狱之中,要想把活人变成死人,还是有许多办法的。

所以,等到第二天,御史中丞赵绾、郎中令王藏就自知罪大,自缢而亡了。

而当传旨内侍来到长乐侯府的时候,暖洋洋的厅堂中,品茶谈论,正在热闹。

接旨完毕,众人大喜,都替元召高兴。天子亲诏,裂土封侯,小小年纪,恩宠无加!

传旨的内侍却是老熟人了,正是当初最先去梵雪楼采办新茶的庆松,因为办差得力,讨了老祖宗欢心,现在已经升为甘泉宫总管了,也算是沾了元召的光。因此,到了长乐侯府,满脸堆笑,格外欢喜。

元召对他一视同仁,并不因为他的身份而不同对待。拉了他手,对大家略一介绍,然后让至座上,喝杯热茶驱寒。

庆松总管看着元召,心下感慨。这才几天功夫,昔日那个普通孩童就成了钦封的侯爵了!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当下几杯茶罢,皇命在身,不可久待,庆松告辞,带了一班宫中侍卫往外走之际,拍了拍元召肩头,附在他耳边轻声低语,把上午时分含元殿中朝会发生的事情简明扼要大略说了几句,元召会意,点头示意已记在心里。

目送车马走远,众人重回厅内,再次给元召道喜。喧闹一阵后,安静下来,看向他的眼光更是不同。

早些时候,元召已经对他们大略说过一些打算。他原先的计划是在长安城附近找一处宽敞之所,把自己想发展制作的一些东西集中一下,利用这个时代的条件,建造一处类似于后世工业区性质的所在。

此前,他在天子御前所提的某些要求,都是围绕这个目的来的。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皇帝刘彻竟然直接把长乐塬赐封给了自己,这一下子就成了长乐侯的私人领地了?元召不禁挠了挠头,有些不太适应这万恶的封建社会的特权啊!

不过,这样一来,以后在自己的地盘上,有些事就更好办多了,元召不禁信心大增。

面对大家期盼与欣喜的目光,元召淡淡的笑了。回头对在窗边观望的双姝姐妹打声招呼,不一会儿泠霜泠雪抱过一卷布帛,在厅堂中间铺开来,但见在灰白底色上,涂抹了五颜六色的图案。

元召看着这卷耗费了自己五六个夜晚的东西,还是有些遗憾的。没有纸啊!制作不了标准的图纸,只能用这些暂时代替了。

“这就是我想要的长乐塬未来的模型了。现在,万事俱备矣!”

阳光透过世间红尘,似已参透这布帛间的因果,寥寥数笔松墨,勾画不出年轮的颜色。相逢又琴声悠扬,意气风发少年郎。他年长乐塬上,谁在轻声唱,犹记当初旧模样!

《大汉帝国史?建元大事纪略》记载“冬十月,有星饽于东北,天象变。有朝中大臣因长乐侯之故,奏请毋需奏事与长乐宫。帝震怒,御史中丞赵绾、郎中令王藏皆下狱,寻自杀。大臣多有被谴责者。丞相窦婴、武安侯田玢因当殿纷争,大不敬于御前,被勒令回家思过……。”

历史的简短记载并不会留下多少详实的真相,史官的笔墨如刀削去枝叶藤蔓,只余了大体的脉络,任由后人猜想评说。

只有当天身在含元殿的所有人,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丞相窦婴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人当殿公开直斥太皇太后之非。

当看到竟然有十几名大臣跟随在赵绾、王藏之后伏于殿前,一致附议,恳请天子独掌乾坤,以便让太皇太后颐养天年的时候。即便是耿直如他,也已经明白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临时起意,更不是为国为社稷的忠贞行为,而是一次畜谋已久的逼宫!

随着这几年皇帝的逐渐成长,尤其是与阿娇皇后之间的裂痕加深,两宫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有些微妙起来。

作为百官之首当朝宰辅,处理起朝中各系势力的复杂关系时,窦婴有时是感到有些吃力的。他能够安然而坐在那个位子上这么多年,一方面是凭借了从前平定叛乱所树立起的巨大威望,另一方面就是有几分窦太后的关系了。

好在,这些年长安一直安稳无大事,虽然北疆不时燃起战火,但朝堂上还算安稳。作为丞相,局面尽可维持的来。

可是今天,当着一干重臣的面,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看到皇帝阴沉着脸色,没有说话。窦婴早已怒火中烧。

“尔等身为人臣,竟然口出不逊,含沙射影指责太皇太后老迈昏庸!真是岂有此理!陛下,臣请对这些为臣不尊者治罪,以儆效尤。”

窦婴鬓发虽白,此时瞪起虎目,戟指而斥,又找回来几分当年沙场骁将的气势。

皇帝刘彻这会儿反而有些平静下来,摆手示意窦婴稍安勿躁。

“赵绾、王藏,你二人既然为首议者,朕今天问你们,今日之事,是为长乐侯乎?是为长乐宫乎?”他的语气平淡,听不出是什么意思。

赵绾稍稍犹豫了一下,但他随即想起自己暗中揣摩过的皇帝内心和某人对他说过的话,意志又坚定起来。也许莫大的富贵就从此时开始也说不定呢!

“陛下,两者皆是微臣要启奏之事,并无分别。恳请陛下纳柬言听。不负臣等苦心。”

其余十几个大臣也纷纷叩请附议。

见皇帝意味不明,另有些持重大臣心中焦急,此时朝中绝对不能闹出两宫纷争的局面啊!

“陛下,臣汲黯赞同窦丞相所言!对此妄揣圣意、欲乱国政之辈可严惩也!”

汲黯的话,震耳发聩,极有分量。

随他之后,太中大夫郑当时,御使大夫韩安国等也出班表明态度,以大局为重,绝不允许出现破坏当前朝政格局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