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奸商刘禅

三国之大汉崛起 姜梵 2248 字 10个月前

刘禅继续说道:“诸位爱卿忠心为国,朕也不会让你们吃亏,关中久经战火,百姓十不存一,良田被荒废,朕已命人关中开垦田地,已经几十万亩了,并且如今还在陆续开垦当中,诸位爱卿去了关中之后,也可以花钱购置田产。

至于府邸,则是朕免费送给诸位的,当然,送给爱卿的府邸,是按照爱卿家中户口来规划的,多少人便有多大的府邸,自然不如成都这边豪华。”

一众文武听了刘禅的话后,思考着其中的利弊。

房子倒是无所谓,觉得小了重新修重新造就是了,田才是重点,在古代,田就是一个家庭,家族的基础。

益州这边的田产卖给朝廷,到了长安,可以用卖益州产业的钱去买长安的地,这倒是不错。

就是不知道能买多少。毕竟田地,是越多越好,刘禅要是弄个什么限制就不好了。

一个官员对刘禅提出了疑问:“陛下,不知我等到了关中,从陛下手中购买田地,有没有限制呢?”

“爱卿在益州向朝廷卖了多少田,就可以买多少田。”刘禅回答道:“益州这边你们的田地,朕以市价收购。

不过朕在关中派徭役开垦田地,消耗的是朝廷的人力物力,因此你们到关中向朝廷购买田地,朕需要多收取一些费用,故而价格需要在市价的基础上提高两成!

哦,对了,朕在说一句,在益州如果不将田产卖给朝廷,到了长安,就不得购买田地!”

听了刘禅的话,一众官员不得不感叹刘禅是个奸商。

自古以来,土地兼并的问题古来有之,有些人到底有多少田产,朝廷都查不清楚,而如今,刘禅如今借着迁都的机会,将益州的官员手中的田地收为国有。

虽然刘禅在关中准备了田地卖给官员,但却清楚他们手里到底有多少田地,并从其中,大赚了一笔,在市场价的基础上提高两成,那利润可是不敢想象的。

当然,这些官员也可以选择不将益州的田产卖给朝廷,但这也就失去了在关中购买田地的资格。

如果到了关中没有田地,那就是无根浮萍,想要有权有势,他们必须得卖,必须得买。

刘禅对着一众文武说道:“朕知道诸位爱卿大多是益州本地人,生于益州,长于益州,对于益州有很深的感情,故土难离,不愿离去。

但朕也不会强迫你们一定要跟朕去长安,不愿离去的,仍可以留在益州,朕不会勉强。

当然,留下来的人,官职便可能会降一降,若留下来的人太多,有一部分人甚至会被免官。”

大殿中的这些官员,基本上都是中央的高官,能进入这大殿的,每一个都不是等闲之辈,要么是三公九卿等重臣,要么就是各个部门的佐官,跟地方上的官员,有着天壤之别。

俗话说宰相门前三品官,意思是说宰相府看门的人,有时候权势都比地方上的官员要大,地方上的官员拜访宰相,都得看这些人的脸色。

这就是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的区别。

如果这些官员不愿意去长安,而是选择留下来,那么他们就不在是京官,因为朝廷都搬走了,他们不能就在朝廷任职,职务肯定会做出变动。

这样一来,这些官吏就会被降级,毕竟从中央官员变成地方官员本身就是一种降级,更不要说职务变动了。

如果留下来的官员过多,有的人还会被免官,毕竟成都这边各个地方都有官员,空缺的职位不多。

少数人留下来还有地方安插,人多了没地方去不就得被免官嘛。

刘禅这么做,合情合理,你不想去,可以不去,但官职肯定是要变的,不可能你不去,还让你挂个官职,这样就对朝廷不利了。

刘禅这话虽然合情合理,但一众官员听了这话,脸上仍旧是露出为难之色。

刘禅虽说不强迫他们去长安,但去长安和不去长安,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左右为难的事情。

官员们在权与势之间两相为难。

当官是权,基业家产是势。

去了长安抛弃家业,是选择权而放弃势,不去长安而留在成都,是放弃权而选择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