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摇了摇头,看向诸葛亮道:“军师有何高见呢?”
诸葛亮摇头一笑,看向刘禅说道:“主公忘了带公子所来的目的了吗?”
刘备摇头苦笑道:“我带阿斗过来,本欲让他长长见识,如今牵扯甚大,他一个孩子,能说什么。”
诸葛亮笑道:“主公不防让公子试一试!”
刘备无奈,见诸葛亮不提计策,只能看向刘禅说道:“也罢,阿斗你便说说吧,可不要让为父失望。”
“诺!”刘禅拱了拱手,站起身来,来到殿下,说道:“孩儿以为,诸位先生所言,皆有道理。
眼下父亲初得益州,以雷霆之势实行严法,可改变益州当前的局势,使得吏政清明,得到民心,若是事情成功,父亲可以外三年之内,便彻底稳定统治。
可是变法,却会触动地方豪强的势力,引起他们的反抗,若一个不慎,事情严重了,更会牵扯兵乱。
法正,张松两位先生,提出的办法是徐徐图之,缓刑弛禁。可是徐徐图之,也并非那么简单啊,这些地主豪强,却是不趁眼下父亲初得益州他们没有准备之时尽快打压,解决。待得几年之后,父亲要徐徐图之之时,他们早就有所准备,联合起来,父亲如何能够撼动呢?
到时候他们就会像附足之藓一样,药石无用,难以根除,并且时常发病,让人苦不堪言。并且如今天下局势紧张,父亲随时都有可能与曹操发生兵乱,徐徐图之,在时间上,都不允许父亲这么做。
到时候父亲一面要与曹操大战,一面却因为益州境内进行改革,导致益州内部不稳,曹操派人入川联络这些被打压的豪强地主造反,父亲在北,内部生乱,徒之奈何?”
“这……”听了刘禅这话,张松,法正二人的眉头都皱了起来。
其余董和,李严,黄权等人,皆点头赞同。
刘备见此,颇为满意点头道:“嗯,还有几分道理,你继续说!”
法正闻言拱手而出,说道:“主公一向以仁义称于世,乃是世间罕见的仁义之君,刘璋暗弱,只知享乐,益州百姓,无不思明主,念仁君,如今主公治理益州,当施以德政,安抚百姓啊。”
“孝直此言差矣!”法正话音未落,便见有一人站出来反对。
众人视之,乃董和也。
法正拱了拱手,看着董和说道:“幼宰有何高见?”
董和拱手说道:“刘璋虽非明主,但执掌益州时期,只是享乐不作为,其法度并不严苛,甚至可以说是宽松至极。刘璋贪图享乐不作为,上行下效,各地官吏,也纷纷如此。
各地官吏,士族豪强,奢侈之风盛行,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欺压百姓之事,屡见不鲜。这些年我历任牛裨长、江原县长及成都县令。我蜀地物产丰富,这些地方风气盛行奢侈,经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饮食玉液琼浆,到婚娶丧葬时,几乎倾尽家财来铺张办理。
百姓没有律法约束,官员不作为不理政,因此鸡鸣狗盗者不知凡几,县衙之中积累的案件,甚至可以追溯到刘焉时期。
这种情况下,百姓虽然困苦,但却不是因为法度严苛导致,相反,却是因为法度太过宽松所引起来的。
在下治理地方之时,体察明情,故以严苛的法度来治理地方,以自身的行为节俭来为众人做出表率,粗衣素食,处处以符合礼制为行为准则,这些地方奢侈风气于是大为改变,地方豪强也因此不敢冒犯。
县里的豪强因为我执法严厉,便鼓动刘璋将我调任,地方百姓前来相送者有成千上万,我也因此被留任下来。
主公,这是和自身经历,所以和以为,主公如今治理益州,法度不可宽松,相反,还需制定严苛的律法来约束百姓,更应举贤用能,挑选循吏,罢黜贪官恶吏,如此益州吏政才会清明,益州才能强盛,百姓才会真正的感念主公之德啊。”
听了董和的一番话,刘禅心中暗道:“这法正强于谋略,在政治才能上,却是差董和多矣啊!”
刘备满意的点了点头,看向众人道:“诸位以为如何?”
“在下支持法度宽松!”
“在下支持制定律法,以严法治蜀!”
“在下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