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殿中间那些,刚刚还言词激昂,仿佛被李沐刨了祖坟,义愤填膺的官员们。
一个个悄悄缩回了队列中,低下了头,生怕被人发现他们方才的言行似的。
李世民心中喟叹,这就是一场并不好笑的闹剧。
靠这些虎头蛇尾的文官们去整治李沐,恐怕等黄花菜都凉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还是得靠兵权!
拳头大,说话才响!
李世民的如是想着。
京兆府和廷尉府的禀报,确有其事。
不是李沐的能耐有多大。
这事的迅速办妥,原因有二。
首先,李沐的准备工作做得好,从几个月前筹划新政和调息令的时候,就做有预案。
那就是已经考虑到如今的情况,虽然情况比想象恶化了许多,但还不是不可操控的程度。
李沐早就准备了大量的硬通货——银币。
这是受整个大唐热烈欢迎的钱币,精致漂亮、货真价实,那是九成五以上的纯银含量。
这是倭国石见特供的产物。
当然,仅靠这还不足以托起整个大唐三百六十州的地产市场,还有工坊抛售。
所以,皇家银行的存银和国库的存银就成了第二和第三主力。
为了区分公与私,李沐才深挖脑洞,想出成立国资司,这一半土半洋的怪物来。
用以承载数以百万计的良田和数以千计的工坊。
更为了不落下话柄,引来诟病,李沐以国民资产的名义,抄了一回大唐经济的大底。
将投入资金,按比例拆分股分,等日后市场平衡,价格回暖,将收来的地产以适当的价格出售给需要的平民百姓、将工坊进行兼并重组,合并成真正具有垄断力的大型工厂。
这就是李沐真实的目的。
以他个人,要在全国亲自建立一个个工坊,恐怕不花上数十年时间,根本办不起来,也没有精力去置办。
所以,李沐以兴商的名义,以巨额利润诱使各地世家豪族开办工坊。
然后通过这次危机,一次人为的地产危机,狠狠地割了一茬韭菜。
说它是劫富济贫,刀不为过,只是劫富已经胜利在望,济贫还没有开始罢了。
减免农税,就是李沐想要做的济贫之举。
这事的迅速办妥的原因之二,是因为人心。
人心善变,更易于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