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发现蒙学的先生竟是国子监的生员。
天啊,韩仲良心中哀叫,李沐是怎么做到的?
一个国子监生员,就算没有门荫,出来至少也该是个下县八品县令。
而在杭、越州竟成了一个蒙学先生。
而关键在于这些国子监生员竟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韩仲良询问之后,才知道李沐承诺三年后所有生员晋为县学先生,再三年后,晋为州学博士。
而他们如今都兼着都督府参谋从事,这是正七品的官职。
韩仲良有些佩服李沐的手段了。
这是典型的借鸡生蛋啊。
以大义吸引学子来杭州,以官职稳定人心,可干得却是乡间蒙学先生。
但韩仲良不得不承认,李沐做成了千年以来,无数圣贤都做不成的事。
至今杭、越两州数万名儿童有了免费的书读,不仅如此,还有每日一顿免费的午餐配给。
这让韩仲良在惊诧中更有些热血沸腾。
是啊,如果大唐三百多州都是如此,那该多好啊!
最后一天,韩仲良去了华亭县。
三日来困扰韩仲良的疑惑,在这里终于被解开了。
虽然对华亭县的拥挤和肮脏,还有治安韩仲良心中诟病。
但在见到华亭偌大的港口和船坞,所有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韩仲良一直疑惑李沐是怎么养活二州百姓的,开始一直以为李沐自己生财有道,掏腰包供给蒙学,以搏取名声呢。
可现在韩仲良明白,李沐不单没有自己掏腰包,甚至可能落入腰包了。
港口进出的货物,遵行的可不是杭、越两州的商税,是特定的进出口税,这个税率吓坏了韩仲良,让他半天没有合上嘴。
丝绸、茶叶、瓷器、钢铁制品、玻璃制品等的税收竟高达数倍,甚至是十数倍。
而韩仲良甚至发现李沐竟在出口朝廷禁止的刀剑弓弩,而这税收已经高到了令韩仲良咋舌的地步。
也就是说,李沐已经不是日进斗金所能形容的了。
怪不得杭、越两州生怕钱花不光似的,不断地从大唐各大产粮地大量购进粮食。
原来港口才是最大的生钱之道。
韩仲良的心中充满了惊悚,他能想到的是,如果李沐真有反意,大唐恐怕真有可能易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