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结合出土的文献资料,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含义,这种方法有时对于某些关键点的把握是很重要的,上文已经作了较多分析,在此不作过多说明。
其次,要从对《老子》全书整体把握的角度看待这一章,不能断章取义。
老子并不是主张复古倒退的,在他的理想社会中,仍然有“国”,如“小国”、“邻国”。而且,在《老子》全书中,老子多次提到天下,经常以天下为基础立论,可见老子的眼光和理想并不是抱残守缺的,而是广大深邃的。既然有国,就必然有政府和统治者、治理者,不过代表这个政府的是理想的统治者――“圣人”而已。圣人实行的是理想的政治,老子称之为“至治之极”,即彻底的无为而治,不过多地干涉老百姓,正如老子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样的统治者,虽处在统治地位,人民拥护他而不感到有负担。“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可见,这样的理想社会是老子针对现实政治的弊病提出来的,是按照自然无为的原则来矫正现实社会而使之理想化,这同还没有出现国家、政府和君主的原始社会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再次,要从精神实质的角度来把握,不能只看表面含义。
“小国寡民”并不是要退回到原始社会,它通过理想化的形式,表达了老子的社会改造构想,这一构想的深层理念是自然主义,所要形成的是知其文明,守其朴素,和谐自治的理想社会。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儒家,并不注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是求理想的生活。求理想的生活,是中国哲学的主流。”在这里,老子的道家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则是采用了一种似反实正的方式,深切地表达了对人类早期自然生存状态的某种向往和对由文明进步带来的种种与人的本性背离的现实生活的抗争,这也是老子“尊道贵德”思想的合理逻辑结果。其中所蕴含的对文明异化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仍不失为我们今天的一面镜子。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中文系)
编校:郑艳
《老子?小国寡民》章原文如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中马王堆帛书甲本“小国”、“邻国”之“国”作“邦”,乙本作“国”。作“国”,乃避汉高祖刘邦讳。又“不远徙”,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无“不”字。而历来对这两句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谈这两句的问题,并略谈全章主旨。
“小国寡民”是这一章的关键,历来对它有四种解释,这四种解释是:
一、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定语。照这一解释,“小国寡民”的意思是指“小的国家,少的人民”。
二、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谓语。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国家小,人民少”。
三、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使国小,使民少”。
四、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以国为小,以民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