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信心满满,其余人也对于泗上充满信心,这件事也就这么定下来了。
高孙子表示了支持后,又道:“道理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提出意见建议,一些能够更加利于天下的建议。”
“既然他们来与我们谈,吴起也可能藏身期间,他所到秦地必受重用。虽说咱们的一些道理他们未必能用,但是也有一些可以补足的地方,能够让秦地的变革,更有利于将来一统之后,使更多的人民受益。”
“适说的没错,铁器冶炼,早用早好。秦地授田,铁器推广,也有助于世卿贵族不能再起。”
“既有铁器、牛耕、火药,若是世卿贵族还能让吴起、胜绰这些人人亡政息,那……嘿,那胜绰虽然叛离,可若论本事,寻常世卿贵族也及不上他。吴起更不用提。”
高孙子虽然瞧不上胜绰取利忘义的行为,可是相对于那些他更加瞧不上的贵族,评价还是要高出不少。
墨家反对秦地的一些变革,因为秦地的变革不符合墨家的道义,这一点是必然的,也是至少不支持的。
但是墨家在口诛笔伐的同时,也不能够就彻底“道不同不相为谋”,与秦地没有任何的联系以洁身自好,而是要利用秦地的变革,最大限度地在秦君和胜绰、吴起等人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为将来能够更好的利天下做好准备。
更不可能如同那些充满理想的年轻人一般,觉得墨家的道义对,那就要没有任何策略地与天下诸侯开战。
该利用的矛盾还是可以利用的,否则就是名为“利天下”,实则“害天下”。
这是墨家之前数年着重批判的一种思想,只不过批判的太多,又助长了现在泗上一些人认为“泗上安安稳稳过日子、非攻不战一国建成乐土”的想法,这也不对。
禽滑厘看了一眼高孙子,便道:“我同意高孙子的想法,咱们就先商量一下秦地的事,还有什么可以有利于将来天下、又能使他们实行的。”
“等到那些人来了,就与他们见见面,谈一谈。”
…………
几日后,索卢参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十年的旧地,他们比吴起等人先行一步。
踏上泗水河畔码头之前,已经看到了数千人在河边等待,为首的正是索卢参的夫子、墨家的现任巨子禽滑厘。
禽滑厘之后,适等人也都并排站立,许多旧友全在。
船还未靠岸,便传来一阵鞭炮声,噼里啪啦的声音响过,升腾起一阵青色的烟,还有数千人的欢呼。
这一切,都足见墨家对于索卢参此行的重视,那些跟随索卢参一同归来的人更是感慨莫名,自己这十年的奔波,终究是有意义的,是利于天下的,也是被足够重视和认可的。
以墨家现如今的傲气,这些船上跟随索卢参西行的墨者知道,就算是周天子亲临,墨家也不会摆出如此大的阵仗以来迎接。
在陶丘感慨着自己的抱负和墨家施政的吴起,并不知道在泗上墨家的人也在谈论着他。
其实在他踏上马车离开魏国后不久,在魏国的墨者就注意到了,并且在魏人于西河拦截了空车的“假”吴起之后,就将消息传回了泗上。
严密的交通信息的部署,让墨家对于天下大势的把握远高于那些诸侯。
四年前墨家已经将“都城”迁往了彭城,此时彭城的一间大屋内,阳光透过淡绿色的小块玻璃射入屋内,浮尘滚滚化为好看的光柱,仿佛也在另一种方式来彰显墨翟生前对于光沿直线传播的定义和猜想。
正值初秋,屋内稍微有些热,墨家高层的几人聚坐在一起,在讨论很多的事。
吴起很厉害,可谓天下知兵第一人,出将入相之才世人皆知。他随那些叛墨入秦,必定要引起天下的震动。
可这样的大事,在众墨家高层的讨论中,却并不如索卢参即将归来这件事讨论的更多。
终究,墨家着眼的天下与天志,有些宏大。
只是,虽然谈的少,却又绕不过去。
巨子禽滑厘之下,七悟害齐聚。
这八个人就是墨家的权力中心,只是年龄的分化有些明显,除了适这个三十五六岁的人外,剩余七人都垂垂老矣。
年龄是个大问题,或许对于有“主义”,不断吸收新鲜血液的墨家来说,人亡不代表墨家灭亡,可对于刚刚提到的也已经五六十岁的吴起,那就免不得要谈到“人亡政息、难起波澜”这八个字。
公造冶与吴起是同辈人,两人当年在轵城也有过交往,算是故旧。
而主持秦地变革的那些人物,皆是叛墨,这件事总归还是要讨论一下的。
公造冶便说起了吴起的才能,又说道:“秦地的变革,利于君而不利于民。若君即为国,那是富国强国。若民才是国,那又两说。说到底,还是国之主权在谁的问题的。胜绰那些人既叛了墨家的道义,对于这些基础的问题,想的便和我们完全不同。”
“吴起有出将入相之才,只是我觉得,这也不算什么大事。他的年纪已大,和我们差不多,又无主义以定规矩来断对错,施政为何搞不清楚,那就容易迷惑。到头来,人亡,政息,也难持久。”
适听到人亡政息四字,却摇摇头,说道:“人亡政息,那也未必。”
“儒家讲,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若看周公,那也未必。周公制礼,分封亲戚,如今礼崩乐坏,也算是政息。但是之前数百年,这政策却是一直延续。”
“缘何?因为之前没有铁器、粮食产量太低,贵族分封以建天下,确实是适合那时生产的。”
“但是现在嘛……秦地变革,终究还是损害世卿贵族的。若是铁器牛耕等技术跟得上,新的军功阶层出现,力量之大,也很难说人亡政息。只是维系多久,那就不得而知了。”
“既说因地制宜,咱们泗上的一些政策,若没有墨家的组织、技术、钱财、菏水邗沟水运之利,照抄至秦,也确实难以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