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五章 政行百里谋万域(八)

战国野心家 最后一个名 3456 字 10个月前

可君子军居然全灭?

五万越军全军覆没,义师才死亡两千?

几乎是瞬间,吴起就猜到了个大概。

不是如崤之战那般在山谷间打了一个伏击战、趁着越人没有展开而胜。

就是越人的两翼被墨家的马镫骑兵包了,否则怎么可能会被全歼?

虽是想到,心头依旧震惊,墨家这几年过于活跃,商丘之战对外说是与楚王会盟,可其实谁都知道当年那是突袭楚王营地抓获了楚王。

现在竟又俘获了越王翳,而且越国五万大军一个不剩,不禁有些骇人。

之前沛县的探子也传来了消息,义师加在一起也不过三万人,可能还未必到。

震惊之余,吴起急声问道:“主帅是谁人?鞔之适?还是公造冶?”

亲信道:“正是鞔之适。”

鞔之适,是这些人对适的称呼。鞔者,制鞋也,这时候的称呼多以这样的方式,因为名字可能会重复,所以会在前面加上职业、身份或者姓氏,以区分。

那亲信说完,又拿出怀里的几张纸道:“墨家众人绘制了此战之图……”

吴起大喜,连声道:“速速拿来,何以不早说?”

那亲信皱眉道:“只怕不知真假。兵阵之法,乃是不传之秘,墨家如此写出,难道就不怕世人学去?”

吴起大笑道:“大缪!自炎黄战蚩尤于涿鹿,至今两千年,按说阵法不过十,攻城之术不过十二,兵种不过车、卒、骑、弓……战场上犯过的错,两千年内均有人犯过,难不成就再无人犯错了?”

“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都学一样的兵法,都有一样的战车步卒,缘何有胜有负?战场临机而断,岂是兵法能够教授的?”

那亲信拜服,将图送上。

吴起展开,一看这图就出自墨家之手。上标南北,下标“比例尺”,河水丘陵俱有描诉,阵线齐整正是尺规所画,每张图上还写着大致的时间。

炮如十字,在图上展示。步卒如矩,而骑兵以三角为替,越人车兵以圆为替。

一共八张图,吴起快速地翻阅到了最后,和他预料的差不多,正是一场标准的侧翼包抄全歼的战斗。

只是翻阅之后,他却没有立刻思考,而是迅速地拿过了直尺,翻阅到了战役关键的第五六张图,也就是义师的右翼开始战场机动的那两张,看了看上面的时间,以直尺测量了一下战场上的机动行军的距离后,摇摇头有些不可思议。

可随后又将尺子往案几上一放,以手指敲动案几,赞叹道:“当真强军!我若有此七万之师,九州万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十余日后,浩浩荡荡的使节团和北行西行的队伍从沛地出发,很多人刚刚学会骑马,走的很慢。

但是诸夏很大,从沛地走到秦地,总也学会了。

索卢参要先带队前往魏国,从魏国经西河入秦,在入秦之前会去以私人朋友的身份去见胜绰一面。

西行之事,墨家希望秦公子连也能够派人参与,哪怕只是走个形式象征性的几个人。同时还要在魏地去找杨朱和列御寇,让他们的弟子也参与,毕竟打了这么久的嘴仗,是该用现实去验证的时候了。

使节团并不全部同路,绕开弱的不像话、根本没有存在感的卫、鲁等国,要去三晋与齐楚。

…………

大梁城北,濮水北岸,五万晋师隔河与楚对峙已有一年。

这是国力的体现,如墨家义师全力征召两万余人,迫于后勤压力也只敢在内线打仗,而且只能维系几个月的时间。

可作为此时天下的第一强国,五万魏军在这里再驻扎两三年,魏国依旧担负的起。

随着秦君新薨魏秦关系暂时缓和、太子击牛阑邑一战无功不果入王子定等事,魏斯终于决定趁着自己还活着的机会,启用吴起为这次对楚作战的主帅。

力争在魏斯死前解决掉楚国的问题,让楚国王子定凭借继承权和楚国国内的支持分裂楚国。

大军营地,魏卒正在操练,或以角力、蹴鞠为戏。大军扎营,井井有条,军法严苛,这正是吴起为帅一年来的结果。

主帅帐中,五十余岁的吴起再不是年少轻狂时市井间连杀三十余人的模样,有白发如窗外的藤悄悄爬到了鬓间。

他跪坐于案几之旁,因为沛县草帛的出现,十余年前案几上必备的竹简已经不见,只是多了几本书。

案几的左侧,有厚厚的一叠纸,都是上品。

纸张的旁边,有一支刚刚出现不久的、沛县那里传来的铜制圆规;一支铜尺;一个木制的量角器。

这些工具的旁边,摆着一本一看就是经常翻阅、已经有些黑色指痕的《简易九数与几何》。

此时的吴起,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案几上的几张图。

一张是牛阑邑的防守图,正是从那本介绍理性思考与几何学与守城关系的那本书中的内容,经过军中术士誊写放大之后摆放在这里。

旁边一张,则是一本很有“趣”的图,正是大梁城的城墙图。

几年前商丘一战后,如今已故的楚声王只说“愿意”为利天下而弭兵,聘请墨家以包砖烧砖术,建造修缮大梁、榆关两城。

虽然榆关曾被郑国偷袭过,也虽然现在的楚王因为三晋君主多死的缘故看到了希望背弃了当年弭兵的盟约,但两座城的修筑墨家派去的人一直没有停留。

现在已经修缮完,墨家却把这座城的图画了出来,并且流传在外。